正文 基於國際經驗的西部地區城鎮化路徑淺析(1 / 2)

基於國際經驗的西部地區城鎮化路徑淺析

他山之石

作者:劉林 董欣

【摘 要】 本文在闡述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城鎮化曆程的基礎上,剖析了城鎮化的“推—阻”機製,概括出對我國城鎮化的啟示,探索我國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路徑:工業化是快速城鎮化的引擎;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健康城鎮化的保障;合理的城鎮體係是持續城鎮化的基礎;堅持因地製宜,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 城鎮化;國際經驗;西部地區;發展路徑

一、發達國家城鎮化曆程

1、美國城鎮化曆程

美國的城鎮化進程始於工業革命初,完成於20世紀20年代,城市數目由1790年的24個增長到1980年的8765個,[1]城鎮化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關,運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對其影響巨大。

2、美國城鎮化經驗總結

(1)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美國產業的發展與城鎮化的進程相輔相成,19世紀初,工業革命推動了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工業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從而帶動了城市人口的增加;20世紀中期,隨著產業發展重點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服務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開始增加,21世紀初,行業就業人口達到總就業人口的3/4。同時,農業現代化釋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完善的市場經濟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美國城鎮化的巨大動力是基於良性市場競爭運轉的,激烈但健康的市場競爭加速了城市更新的步伐,完善的經濟網絡推進了東西部間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速了城市實現網絡化的步伐。

(3)大都市區是城鎮化的基本載體。與其他先發國家不同,美國城鎮化將城市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依托便捷的交通網絡構建了大都市區,並形成了大都市連綿區。這些大都市區使中心城區的人口下降,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

(4)區域差異明顯的城鎮化道路。美國東北部與中西部、西部城鎮化路徑不同。美國東北部是城鎮化發展的先行地區,從1950年逐漸向西部推進,擴展到全國。東北部沿著英國傳統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經曆了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再到工業的常規發展道路。西部、中西部城市多是跳躍性發展,走的是先開發礦產資源,後建立城市的道路。

二、新興市場國家的城鎮化曆程

1、印度城鎮化曆程

印度的城鎮化的增速較慢,但無較大起伏,與經濟低速增長表現一致。其城鎮化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931年前的萌芽時期,城鎮化率在10%左右;1931-1947年持續上升時期,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上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手工業帶動,該階段印度城鎮化水平持續上升;1947年後的穩定發展時期,在印度獨立後,尤其是工業化法案的製定,限製了外國經濟在印度國內的無序擴張,並有效保護了民族工業發展,城鎮化實現穩定發展。

2、印度城鎮化啟示

(1)較低的工業化水平延緩城鎮化速度,農村貧困背景下鄉村人口向城鎮的快速流動成為城鎮化的原因。印度采取了相應措施以重工業為重點著力推動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工業發展還尚需時日;同時,進城的鄉村人口缺乏技術培訓,隻能從事最基本的非農活動,收入有限,無法徹底融入城市生活。

(2)城市體係發育不良,大城市快速發展,小城鎮數量銳減。1970-1990的20年間,印度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增加了14個(1970年為9個),吸納33%的城市人口;人口低於2萬人的城鎮比重則從1901年47.2%下降到1981年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