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聽起來有些荒誕的故事:
話說某木梳生產商要招聘一名銷售副總,招聘單位抱著相馬不如賽馬的原則。指定現場三位應聘者A、B、C,要他們在半天內把一批積壓產品銷給附近一家廟宇,以此作為麵試題目。誰銷得多,誰就是最後的贏者。
招聘單位認為,如果他們有本事把木梳賣給和尚,就足以證明其推銷能力非同一般。半天過後,三位應聘者都不無收獲地回來了。
A按部就班地去廟裏推銷木梳,不但一無所獲,而且還遭到一群和尚的責罵、追打。在匆匆忙忙下山的路上,他巧遇一位小和尚躺在太陽底下搔頭皮,於是便上前討好地為他免費搔癢。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了這把木梳。
B是從後山去這座廟裏的。他發現當天風大,進香者的頭發被吹得亂蓬蓬的,於是便徑直找到住持,因勢利導地對他說:“進香者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如果能在香案前放上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之用,善莫大焉。”就這樣,住持一下子買了他10把木梳。
C並沒有去這座廟,而是通過關係找到了它上級主管部門一位德高望重的領導,說:“久仰您的書法一流。我這裏有一批木梳,如果叫人按您的手跡在上麵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作為千年古刹給進香朝拜者的回贈禮物,鼓勵他們多做善事,那該多好啊!”這位領導一聽有理,馬上叫會計送來一張支票,一下子就購買了1000把木梳,算是集團消費。
故事就此打住。從中可以看出,如何推銷同一件產品的確很有學問。木梳的基本功能是梳頭,A也是這樣想的,結果差點挨打。B開拓了木梳的附加功能,結果銷量擴大到了10倍。C除了開發附加功能外,還耍了一些小花招,結果銷量擴大到了1000倍。
據說,後來C還榮幸地被邀請出席“積善梳”的首贈儀式。由於得到“積善梳”的香客奔走相告,朝聖者越來越多,該廟宇香火越來越旺,後來他們還專門來廠定製了各種不同規格的禮品梳。當然,這是後話。
在這裏,把木梳賣給和尚實際上涉及到的是一個營銷話題。營銷在英文中稱為“Marketing”,最早出現在191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教科書中。在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營銷學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尖銳化而形成的。
然而,請別忘了一位偉人的諄諄教導:“不要把中國當美國”——國情不同,營銷手段甚至營銷理論也大相徑庭。
可以為此佐證的是,2001年以來,美國的營銷大師、管理大師紛至遝來走穴中國,一張門票就高達1萬多元人民幣。可即使如此,許多慕名而來的學員聽課後還是感到非常失望。因為這些大師並不了解中國國情,他們所滔滔不絕的美國成熟市場的營銷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樣的演講不啻於雞同鴨講。
以近年來從國外傳入我國、讀者耳熟能詳的品牌營銷、服務營銷、一對一營銷、關係營銷、CIS(企業形象係統)、CRM(客戶關係管理)、IMC(整合營銷)等現代營銷理論為例,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企業的營銷深化和品牌建設,可並不完全適合中國市場環境。
要知道,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環境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無論從20年前流行的“公關熱”、10多年前流行的“CI熱”、還是現在流行的“CRM熱”,熱點層出不窮,正好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國企業營銷理論的迷茫和困惑。更何況,在我國從來就不缺乏“中國特色”呢!
不管白貓黑貓,(如果不是當寵物飼養的話)能逮老鼠才是好貓。毫無疑問,能夠挖掘潛在需求、創新營銷思維,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開發出市場來的人,才是真正的營銷高手。
本書所介紹的,就是各種各樣特別適合中國企業的營銷技巧。他們所推銷的產品,並不一定是現實中最好的;況且現實中最好的產品,也並不一定就是消費者心目中最優秀的,更不一定是他們最歡迎的,因而並非就是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然而他們都取得了成功。
如果讓你把木梳賣給和尚,你能賣出多少把?如果讓你的手下把木梳賣給和尚,他們又會有怎樣的銷售業績?
翻開本書吧,把你的營銷業績也提高100倍、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