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煉丹第三日,林炎突然發現情況不對,丹爐下早已經被烤的枯黃的野草居然微微晃動,而當下在這密林之中卻是沒有一絲風。仔細檢查之下,林炎發現丹爐底部正中,居然有一個銀針般大小的裂痕,不由心叫糟糕,打開丹爐上部,卻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搜集來的花瓣化為灰燼,隻剩下了一小部分。
因為丹爐中烈焰升騰,本來丹爐設計巧妙,有將熱氣導出的“焰道”,以及從丹爐上方導下的進風口,以避免火焰直接燒灼到銅盤中所煉之物。但是由於這丹爐正下方居然有一道細小裂痕,丹爐中火焰燃起,熱氣蒸騰之下,這細小的裂痕就成了另外一個進風口,雖然微小,但是從這個小裂縫中進來的風,卻將丹爐中銅盤上的花瓣吹了個七七八八,吹到火焰中的花瓣自然化為灰燼,同香樟木灰混合在了一起,肯定是無法再用了。
林炎見由於自己粗細大意,沒有仔細檢查丹爐,而導致自己的花瓣平白損失了一半,後悔的差點拍自己腦袋一下。好在當初沒有一股腦兒將花瓣全放進丹爐,這下雖然損失慘重,卻還有補救的方法,也可重新來過。
於是將爐火熄滅,再把爐中的物事全部清理幹淨,終於見到了讓自己心血付諸東流的那一道小小裂痕。林炎懊惱道:“我就說嘛,在荒山破廟之中尋來的丹爐,還能好的到哪裏去?”這個裂痕可能是那木魚山附近的村民在搬動丹爐時不小心碰出來的,裂痕雖然小,但也必須堵上才可以。林炎思索去哪裏找上好的陶土來補上它。
這丹爐是青銅所鑄,細小縫隙卻不需用青銅來修補。林炎在隨元虛道人煉丹的時候,曾經蒙他告知,如果丹爐破損,可以用上好的陶土修補,蓋因陶土秉性特異,高溫下融化,會填充土團之間的罅隙而使其致密,融化之後,不會留下氣孔。更重要的是,將陶土燒融所需的溫度恰好低於青銅融化的溫度,所以陶土可以用來修補青銅器出現的小裂痕。當然,如果青銅器出現大的裂痕或者是破洞,那就隻能回爐,以青銅修補,或者重新鑄造。
最上好的陶土在鄱陽湖畔的懷玉山附近的新平鎮,由於此鎮在昌河之南,所以又名昌南鎮。所產陶土顏色純白,顆粒均勻而細膩,能耐高溫,當下多用於燒製陶器和瓷器。
無奈之下,林炎又禦空而行,到昌南鎮尋了些上好的陶土,略加水和成團狀,在丹爐的縫隙內外都仔細塗抹均勻,達到一定的厚度之後,在爐外以高溫灼烤。香樟木雖然耐燒,但是其火溫卻不夠將陶土融化。於是林炎又在密林中尋到油鬆,塗以易燃的鬆脂,在丹爐下方點火炙烤。
猛烈火焰炙烤下,陶土開始融化,但是青銅鑄造的丹爐卻怡然無恙。
等到陶土完全融化,卻又未形成“泥流”順著丹爐圓形的底部流走時,林炎就撤去火堆。待陶土又冷卻板結之後,林炎仔細檢查丹爐的縫隙,發現已經修補成功,不用再擔心它會漏風了。
忙了半日,才將一切收拾妥當。林炎已經五日沒有任何食物下肚,盡管是元嬰期的修為,也略覺腹中饑餓,於是加快動作。
為了防止再有意外發生,林炎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將各色花瓣搗碎,以上好蜂蜜揉捏成團,然後放在銅盤上。這樣爐火點燃後,即使有在爐內有微風形成,也不能將蜜團吹下。而且以高溫爐火炙烤之後,蜂蜜中的水分蒸騰掉,花瓣中的雜質糟粕也被高溫烤成灰燼,餘下的自然就是百花之精了。林炎也為自己能想出如此妙法而自得了好一陣。
將蜜團放好之後,又重新填充爐料,點起爐火,蓋好爐頂,林炎仔細觀察了一陣,發現並無異狀,這才放下心來,打算去找尋自己的食物。
這雲碧峰又名琅琊峰,雖然僅有百十丈高,但是樹林密布,幾乎無路可覓,很多地方都算是深山老林,隻有獵戶出沒。林間各種野物隨處可見,如獐麂兔獾之類,也不乏野豬、虎、熊等凶猛野獸,而且林中不少果樹,多是梨桃杏等尋常之物,如果是懂得打獵之人,在這裏對付個把月都不在話下。
林炎在峨眉派十年,潛心修道,已經算是半個道門中人,峨眉派平日的飲食也是青菜白米之類的素齋,不見葷腥。此刻已經被驅逐出峨眉派,林炎自然沒有那麼多的忌諱,腹中饑餓之下,更管不了那麼多。打定主意,見到什麼活物,也可以打來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