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實質上是服從、執行、幹勁、行為和外表尊敬,是遵照公司與其員工之間訂立的有效協議的。無論這些協議是經過自由討論還是沒有經過事先討論給予接受,是書麵的還是口頭的,是出自雙方的願望還是出自條例和慣例,紀律的形式都是由這些協議決定的。
紀律是各種不同協議的結果,自然會表現出種種不同的形式。服從、執行、幹勁、行為的標準實際上從某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從某一個員工到另一個員工、從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各不相同。然而,一般輿論深信,為了順利地進行經營管理,紀律是絕對必要的,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公司的繁榮。
這種看法在軍事手冊中表現得非常突出,書中說:“紀律構成軍隊的主要力量”。我們完全讚成這句話,還應補充一句:“紀律是領導者造就的。”前一句話鼓勵人們尊重紀律,這是一件好事,但它易於使人忽視領導者的責任,這是不合需要的,因為任何群體的紀律狀況都主要取決了其領導者的作為。
當明顯缺乏紀律或者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有待大大改進時,對這種狀況的責任不能隨隨便便置之不理,不用找其他原因,出現這種惡劣情況都是因為領導者的無能。在法國總是可以看到,法國工人在置於能幹的領導者之下時是服從和忠誠的。
在對紀律的影響方麵,除了命令之外,還應加上協議。重要的是,協議應當清楚明了,並且盡可能使雙方都滿意,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半個世紀以來,公司和其員工之間的協議形式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國外,過去由雇主單方麵確定的協議正在越來越多地被公司團體與工會之間進行討論所達成的諒解協議所取代。因此,每一個公司的責任都減少了,並且進一步被日益增長的國家對勞工問題的幹預所削弱。然而,製定約束公司及其員工的協議仍是工業領導者主要關心的事情之一,這種協議產生了紀律的方式。
秩序的重要性和紀律的產生原因,導致了公司管理製度的必要性,理解這一點,對公司領導者在公司中的定章建製工作頗有意義。
服從永遠是第一位的
德國人有句名言:“讓規則來統治世界。”不管是誰,都不能淩駕於規則和製度之上。“服從第一”的理念如果不能滲透到每個員工的思想當中,公司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在市場競爭中一定會失敗。
所有團隊運作的前提條件都是服從,甚至可以說,沒有服從就沒有一切。所謂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等都必須建立在服從的基礎上才能成立。否則,再好的創意也推廣不開,也沒有價值。
一家公司的製度和戰略的形成,都是領導者的智慧和過往經驗的結晶,但卻常常因為員工的不服從而宣告失敗。這樣的教訓實在太多了。因此,一些公司嚴格規定,一旦製度和戰略形成,任何人都必須百分之百地支持和無條件地服從,甚至領導者也不得尋找任何借口。
1.服從是員工的天職
現在的公司中普遍存在著有令拒不服從或者陽奉陰違的現象。一般來說,公司高級領導者的主要責任是決策——做正確的事;公司中級領導者的職責是執行——正確地做事;而基層員工的主要責任就是操作——迅速地完成任務。如果公司員工缺乏服從的習慣,就會造成執行力下降、效率低下,最終被競爭者淘汰出局。
當然,執行力度不夠也可能是領導者能力的問題,但是根本的原因還是服從的問題。如果領導者作出了決定,執行者打了折扣,甚至尋找借口不執行決定,最終就會造成有令不行的現象。這時,如果領導者自己動手去完成任務,就會造成公司管理的層級消失,權力下放的通道堵塞。這樣必然會引發惡性循環:員工更加不負責任、不聽指令;領導者去做員工做的事情,遺忘了自己的職責,耽擱了公司存亡的大事。
其實,軍隊的服從和公司的服從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程度有所不同。軍隊的服從講的是既要服從長官的指揮,又要在某些情況下犧牲個人的利益。比如說,要求大家既能從小事著手,做好手頭的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又能密切關注周圍的局勢,在大事到來時,不發生任何閃失。另外,不要以處理好每件小事為滿足,在必要的時候要學會舍棄小範圍利益而顧全大局,這是領導者素質的培養。因為,在危急存亡的時候,領導者的決策行為就會發揮迅速而巨大的作用。而領導者的行為就是高度地服從、誠實、專注以及自我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