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質量
卷首語
作者:宋鑫陶
互聯網時代新詞不新,但當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卻勢必會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主要特征。因為這一新詞賦予的全新意義,既為解決當下經濟問題而來,又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去。
如果深究,“新常態”也並不算是一個新詞。它最早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裏安提出,指的是危機過後,經濟發展緩慢而痛苦的恢複過程。套用中國經濟,其進入“新常態”,則是指我國經濟在告別30餘年近10%的高速增長後.正進入結構性減速期。
速度與質量,這對在物理學裏相關聯的詞彙,如今也越來越多地被經濟學界所討論。先說速度,從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為9.2%,跌破之前連續幾年10%以上的增長率開始,2012年下降為7.8%,2013年為7.7%。而根據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最新預測結果顯示,2014年的經濟增速將降至7.3%左右,2015年還將繼續下滑至7%。
麵對經濟的持續下滑,更多人在問:我國經濟增速的底線在哪裏?我們能容忍多大的增速下滑?
曾經一度被擔心的、意味著下滑或“硬著陸”的增速數字,在人們對產業結構、質量結構、區域結構和金融結構等的優化和平衡的考量中,在一次次“觸破”之前認定的底線後,正在一點點被容忍和接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外界總有種誤解,覺得7.5%是個底線。但我早就說過,所謂7.5%左右,就是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關鍵在於就業有沒有增加,收入有沒有增長。”而現在,告別7.5%似乎也已經成為一個可以接受的現實。
經濟增速當然不能無限製下滑,但設定一個底線似乎也非明智之舉。當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速度,就像我們在試著“去GDP化”一樣,我們應該意識到,盲目追求速度和GD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要求經濟增速趨向潛在水平、物價漲幅趨於適度、新增就業趨於穩定、經濟結構趨於優化,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過度追求速度的弊端,早已在諸多領域顯現出來。隻是在習慣了高速增長之後,對於中高速或低速難免會有一定的不適應。
如果說各國經濟的競爭是一場馬拉鬆,那麼誰也不可能永遠保持在衝刺的加速度上。在我國經濟進入內外紅利衰退期、結構失衡調整期和改革的深水區時,對於速度的放緩和對於結構與質量的偏重,就勢必會是一個“新常態”。
“方向和質量比速度更重要。”至少在現階段,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才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目標。社科院的解讀是,當下的經濟減速是結構性減速,“中國經濟處在‘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結構性減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複雜性和合理性。”
雖然經濟增速在下滑,但就業似乎並沒呈現不樂觀的態勢。2013年,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當年的預定目標是1000萬人,7.7%的經濟增速也意味著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170萬人就業。今年的就業預定目標也是1000萬人,截至今年8月份已接近實現,而如果今年經濟增速為7.3%,似乎也意味著一個百分點拉動的就業比去年更多。而如果回看經濟增速10.4%的2010年,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僅能拉動就業110萬人。
事實上,衡量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最主要指標就是就業彈性,它指的是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就業彈性越大,表明一定的經濟增長能夠吸納的就業就越多,反之亦然。所以,雖然告別了高速增長,但就業彈性卻在增加。
此外,9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1.6%,重回“1時代”,也創造了近56個月以來的新低。而根據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2014年我國經濟規模將達到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早在201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說,“真正實現有質量和效益的7%的增長速度,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路遠且艱。
隻不過,當下首先要走出“速度迷戀”,也許才能更好地關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