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好先行先試政策 積極推進向北開放(1 / 3)

封麵文章

作者:文風

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能源資源消費增長很快,供應缺口逐年增大,在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僅有6種。因此,加強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地緣關係和經濟成本考慮,合作開發利用蒙俄資源是最經濟、最便捷、最理想的途徑之一。

過去,我們一直在謀求加大與蒙俄在資源領域的合作。2010年,全區對蒙俄進出口貿易額42.4億美元,進口的90%是銅、鋅、鋁、鐵礦砂及原煤、木材、化肥、石油等礦產品和原材料。全區408家境外企業中,在蒙俄經核準設立的就有100家,協議投資6.08億美元。口岸過貨量已由2005年的2700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5243萬噸,70%為進口蒙俄資源類產品,資源領域的合作在對蒙俄經貿中已占有突出位置。

目前,我區對蒙俄的資源利用還處於起步階段,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合作規模小。2010年全區對蒙俄的進出口額、投資額及勞務承包量總計不足50億美元,而同期黑龍江省僅對俄進出口額就為74.71億美元。二是開發成功率低。投資蒙古礦業的內蒙古企業比重較大,但真正拿到采礦權和實際達產盈利的企業寥寥無幾,有10家投資、1家盈利、9家虧損之說。三是境外產業基地難以拓展。我區在蒙俄參與建設、規劃建設的有4個境外園區,正式運營的隻有1個。而在黑龍江僅東寧一個縣就在俄羅斯建設了3個境外園區。四是口岸缺乏產業配套基礎和發展資源加工項目必備的生產要素,沒有形成規模化的深加工能力。五是對蒙企業無序競爭矛盾突出,5000多家中資企業中約3000多家在謀求礦業開發,相互競爭十分激烈。策克口岸、甘其毛都有煤炭進口經營企業34戶,由於口岸過貨流量有限,運煤企業競相抬價,擾亂了市場秩序。

造成上述問題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們作為欠發達地區,更關注“請進來”、向國內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開放,對支持“走出去”、向北開放引導不夠。蒙俄兩國一方麵需要依賴礦能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麵又要防止過分依賴而影響國家經濟和生態安全,資源開發利用政策不斷調整變化,更強調國家對資源的控製力,更突出資源開發的環保要求,更注重資源的就地加工轉換,更嚴的準入門檻和審批程序,加之蒙俄投資軟硬環境較差,更激烈的資源領域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大了企業投資成本和經營風險。許多企業對蒙俄法律國情認識不深,都是用中國式思維決策和運作在蒙俄投資,習慣於同政府打交道,習慣於私下解決問題,不善於運用法律的手段,結果問題越來越多。對外向型企業金融服務未跟上,製約了境外資源開發利用企業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21號文件將內蒙古明確定位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並給予了一係列政策支持。這也要求我們用好用活中央的先行先試政策,下決心把與蒙俄的經濟合作推上一個嶄新的階段。總的設想是,從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大局出發,依托我區毗鄰蒙俄的地緣、人文、產業、市場、合作基礎等優勢,本著建成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以及國家重要能源、資源接續地和產業集聚區的戰略定位,以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境內外資源一體化的供應基地為目標,抓住蒙古國實施“礦業興國”戰略和俄羅斯毗鄰地區資源開發積極性較高機遇,進一步擴大農牧林業領域合作開發,將礦產資源產業鏈前端向外延伸,多元化開拓蒙俄旅遊等非礦資源,積極參與境外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以中小型開發項目為主、為先,介入對蒙俄能源、礦產等重點戰略資源的合作與國際競爭,避其鋒芒,踏實運作。以大項目帶動為主,實行規模化、基地化、園區化的開發運作方式,介入對蒙俄農、林、牧等領域的資源開發利用。逐步擴大蒙俄資源利用規模、範圍、領域,增強我區境外資源利用能力,使我區成為全國蒙俄資源合作開發利用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核心地區。為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製定與蒙俄合作方案及沿邊開放產業帶規劃

自治區有關部門應把對蒙俄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境內口岸地區的落地加工作為一個整體戰略進行規劃和實施,明確我區“走出去”、“引進來”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產業、重點產品和指導政策,促進境內外資源一體化、多元化利用及與我區優勢特色產業的深度結合。

二、建立對蒙俄合作的人才和中介服務體係

設立我區中蒙俄經貿合作信息谘詢服務中心,並逐步賦予其幫助境內企業“走出去”的職能。支持各類商會、協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服務、業務谘詢、維權服務,行業自律等方麵的作用。加強涉外人才培養和培訓工作。

三、健全區內外常態協調溝通工作機製

對內建立由商務廳牽頭,發改、財政、外辦、稅務、公安、海關、外彙、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參與的“走出去”協調機製。對外積極促進國家有關部委舉行中蒙、中俄高層次政府間外交會談,建立經常性對話機製。支持各地在蒙俄設立商務代表處,建立長期的工作聯絡機構。

四、完善走出去的服務和風險防範機製

加強項目前期風險評估和可行性論證,創新合作方式。完善外派勞務安全保障聯席會議製度,健全境外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理機製,指導“走出去”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完善境外企業(項目)各項安全製度和必要的防範設施,保護駐外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建立“走出去”的工作考核評價體係。將“走出去”各項業務指標納入外經貿工作目標一並考核,建立全區“走出去”先進企業排行榜,大力宣傳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先進企業典型。篩選一部分重點企業、園區進行培育和跟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