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強國,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但在美國的老表,歐洲人眼裏,美國人是沒有文化的“鄉巴佬”。
作為在文化出版領域浸淫半輩子的老家夥,格蘭莫對此雖然很不快,便卻無法反駁。
因為這也是事實,有無數事例可以為證。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美國差不多同時成為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但直到0年後的190年,美國才有人拿到了這個獎項。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獲獎者都是歐洲人。隻有一個例外,那個人是印度的泰戈爾。
不過,隨著二戰的結束,經濟實力無人可比的美國正在扭轉過去“鄉巴佬”的形象,好萊塢的興盛,文娛產業的擴大正是典型的外在表現。
格蘭莫不知道為什麼埃文會突然想要設立專門的科幻獎,但他隻是簡單想了想,便答應了埃文的要求。因為,無論怎麼看,設立獎項都是惠而不費的事情。
正如其文化荒漠之名,此時的美國文化界,關於文學的獎項稀少的很。文學獎項方麵隻有一個普利策獎,該獎項由新聞大亨約瑟夫·普利策設立,獎金1萬美元,始於1917年。後世影響力巨大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則都還未“出世”,前者要到1950年,後者得等到1974年。
至於埃文關注的幻想領域,雖然有不少的讀者,但此時並沒有專門的獎項。埃文所知的幻想類三大獎項——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都得在50年代之後才會出現。
因為是空白的領域,所以設立的難度並不大,唯一需要花一點心思的地方就是如何擴大其知名度。
知名度意味著影響力。
所以格蘭莫才會建議埃文最好和其他出版社共同設立。
因為這樣可以最快的擴大該獎項——星雲獎的影響力。
沒錯,這個計劃當中的科幻類獎的名字被確定為了“星雲獎”。
不用,提名來自埃文。
得到埃文授意的格蘭莫很快便行動起來,一個個聯絡電話打向同行。
格蘭莫的提議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
不久之後,格蘭莫回複星雲獎將會於1950年之前問世。
……
紐約,托馬斯·杜威的競選辦公室。
隨著離十一月越來越近,杜威的競選團隊每日麵臨的事務也越來越多,選民接待,政策解答,行程安排,數據分析,講稿撰寫等等,讓整個團隊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在進入白宮這一宏偉目標的激勵下,團隊成員們表現出極佳的耐力,即使前一將近淩晨才睡,第二也能也最飽滿的狀態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
但是,和這些人的激情滿滿不同,身為候選人的托馬斯·杜威和厄爾·沃倫,在會議室內議事時,卻表現出完全相反的狀態。
他們憂心忡忡,眉頭緊鎖,香煙一根接著一根會議室裏煙霧繚繞。
二十來前,厄爾·沃倫被兒子埃文所提醒。幾後,團隊開始相應的作出了一些改變,但真正知情的除了兩位候選人外,隻有少數幾個核心競選經理和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