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推薦序一(1 / 2)

為什麼是大產品

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總裁

《IT經理世界》出版人、總編輯 黎爭

當下這個時代無疑已經逐漸顯露出一個非常明顯的印記,那就是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爭相談論的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在近一年間持續升溫,幾乎成了整個TMT產業界,也是傳統產業界人手一份的“紅寶書”式話題。圍繞於此的各種解讀、各種是非爭論、各種實戰經驗分享從未間斷過,甚至產生了兩個著名的對賭:王健林與馬雲、雷軍與董明珠。

在這股引起廣泛關注的思潮後麵,需要思考和解讀: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商業領域廣泛應用IT始於20世紀80年代,一方麵提供計算和辦公工具,提升了辦公效率;一方麵提供基於供應鏈以ERP(企業資源計劃係統)為核心的管理軟件,提高了企業生產、管理效率。從80年代到2008年以前IT基本上沿著以上兩個方麵在商業應用中深入發展。雖然90年代末期互聯網迎來第一波發展浪潮,但在商業領域影響並不明顯。

新轉折大致產生於2008年,新一波IT和互聯網技術與應用浪潮來襲,主要包括移動、社交、物聯網、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等。這是IT和互聯網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如此大範圍的創新浪潮、如此多的激情與爭論。同時也給傳統商業領域的管理者帶來了恐懼——怎樣應對用所謂互聯網思維武裝起來的新一代進攻者。

商業發展史上好像也從未產生過如此涇渭分明的三個陣營,“進攻者”動不動就要顛覆誰;“防守者”且堅持且嚐試;“中間者”的聲音也在崛起:不要動不動就滅了誰,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管什麼樣的陣營,不管有多少種聲音,都需要撥開迷霧探索本質。

《大產品》似乎恰恰就找到了一把鑰匙,可以從一個層麵對正在發生的當下以及未來進行解讀。

如果說2008年以前IT和互聯網主要改變辦公和管理方式“軟”層麵的話,而這波發展浪潮觸及了商業“硬”層麵,那就是產品——商業的本質與核心。這才是“進攻者”真正的大機會所在,也是傳統商業領域管理者恐懼的核心所在。

“硬”改變正從兩個層麵發生。一個層麵是IT和互聯網直接植入到產品裏去,使得產品本身變成智能產品,可以時時在線,內涵和外延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原本相對孤立和靜態的產品得以變大。特斯拉使智能汽車變成現實,智能穿戴設備在帶來一批新產品的同時,也改變了手表、醫療等傳統產品。這一切不隻發生在消費領域,機床、醫療設備也可以變成智能的,甚至一座辦公大樓也可以智能化。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將生活在智能產品的包圍中,甚至我們自身也會是其中一員。新一代芯片與通信技術的突破,以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應用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幻成為現實。

另一層麵是產品與消費者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有人質疑小米過度營銷,但小米確實帶來了產品與消費者關係的全新變化。

小米的消費者可以參與產品的創意、生產、評測、傳播、購買、服務等各個環節,而不是等著產品出現在零售終端才開始接觸它。正是這種被小米總結為“參與感”的關係成就了現在的小米,並給中國智能手機製造業帶來了衝擊。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全方位參與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甚至產品可以隨著消費者共同生長,這種更為密切、複雜的新型互動參與關係,使得產品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