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境界為‘手中無刀,心中有刀’。彼時武功大成,臻於大道,舉手投足皆有俯瞰天下的大氣度。此境界下摘葉可傷人、掬水可穿石,行走江湖不拘於外物,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俱是傷敵之法寶、殺人之利器,蓋因刀劍存乎於心,因而萬物皆為刀劍,隨意出手便可劍氣縱橫、刀意衝霄。這一境界當今世上能達到者寥寥無幾,我算一個,石將軍、韓任、龍千、司馬老賊也都達到了這一境界。或許還有一些隱士高人或初生新銳也能達到此境界,隻是我卻是不知了!
“‘手中無刀,心中無刀’乃是第四境界。此時全身氣勢渾然天成、收發自如,進,可借天地之勢退千軍萬騎;退,可靜坐觀心,以求返璞歸真。然而,武功修行到這一境界,雖天下萬物皆為我用,卻又不屑於仗勢行凶了。心境沉靜祥和,便是此時所謂的‘心中無刀’了。天下間有這番水準的隻有二人,一位乃是天下第一高手、‘九州槍神’劉心豪,當年昆侖一戰,他挺身而出之時,氣勢恢弘無匹卻無半分霸道、威脅,令人心折不已,我等尚未與其放對便已心知不敵了;另一位自然是天下第一大俠、‘飄渺俠丐’張三前輩,前輩當時年事已高,然而年過八旬的他慈祥中不失威嚴、和藹裏透著果決,雖是一介乞丐,卻是真正的大人物!張三前輩他當時早已過了武學巔峰的年紀,卻仍跟龍千打成平手、被共譽為‘天下第二高手’,是他真不如龍千耶?非也!隻因其心恬淡,未全力相爭耳!
“第五種境界則隻存乎於我等想象之中,或許數百年前的江湖中會有這等人物,或許數百年後的江湖中可能會出這般英傑,總之老夫我是一定看不到了!這一境界仍叫做‘手中有刀,心中無刀’!
“什麼是武?強身健體之謂,抑或除寇殺敵之為?諸人所見或不相同。但我卻知,‘武’總該是人練的,其意義也該是發展練武之人!什麼又是人?懂禮儀、知廉恥、明孝悌、行忠義者方可稱之為人,奸淫擄掠、濫殺無辜、效野獸之行者豈可稱之為人?!
“練武之人習武以發展自身,或為自己健身延壽、增強體魄,或為家國驅除敵虜、剿殺凶惡,隻有極少數人練武隻是為了單純的求證大道、尋謀巔峰。當習武之人武功越練越高,自身能力越來越大,所負責任大約也越來越重,而習武者的心境卻也會隨之發生不一而足的變化。刀劍常年在手,一顆原本純淨無暇的心或被塵世所沾染,而或主動或被動地利用所學武功觸犯為‘人’的底線,此事常有發生。這等人、這等事雖難寬宥卻可理解,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故而‘手中有刀’者,心中也必有‘刀’!
“但有雜念的心又豈能溝通天地、鍛筋伐髓、聚氣凝神、以證武道?!那些想利用武功來達到其他目的的人是永遠無法達到第五境界的。因而真正想要追尋‘武’之真諦的人,必會脫離江湖、遠遁紅塵,以求內心之純淨。除此之外,這些真正願意舍身追尋武之大道的高士,必有大決心、大毅力,不為萬物所動、不為七情所擾,寧願拋棄家族,終生隻為追求武道至理而頑強不息:隻有這種人才能、才配達到武者的最高之境!而一旦武功達到了這種境地,習武者無論心境還是身處環境,皆與世俗格格不入,手中雖有刀,卻隻是將其視作習練武功的器具,而非殺敵、自保的利刃;心中無欲無求、與他人無交,自然‘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