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入世”難題

財勢

Morocco’s Hard Entry into the WTO

對於摩洛哥這樣一個對內注重改革和對外保持溫和伊斯蘭教政策的國家而言,“入世”後仍然麵臨諸多難題。

想必很多人對英格麗·褒曼在《卡薩布蘭卡》中的經典演繹仍然記憶猶新。自此,“暈輪效應”映射下的卡薩布蘭卡成了世人心馳神往的“情聖”之地。近水樓台先得月,原本籍籍無名的摩洛哥亦因此“鯉魚跳龍門”。2013年慕名到訪的遊客數量高達1000萬人次。對於習慣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國度而言,訪客慷慨“解囊”高達676億迪拉姆(1USD=8.8814MAD左右),旅遊收入無疑是如天之福。總之,“卡薩布拉卡”成了價值連城的商譽。

當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亦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斜貫全境阿特拉斯山脈,直接阻擋了從撒哈拉沙漠襲來的熱浪,猶如支起的一個天然帳篷,摩洛哥亦因此贏得了“北非花園”的美譽。而長達1700公裏的海岸線為“靠海吃海”的運輸、漁業等產業發展提供了的背書。

下麵,有必要回顧一下摩洛哥宏觀經濟發展情況。從1998年到2003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3.2%,2005年到2008年的增長率為5.8%,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高達7.8%的增長率,2010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別為3.6%、5%和5%。應該說,這樣的增長“數據”似乎可以“一俊遮百醜”,但是,“Know How”的空心化仍讓其“耿耿不寐”。盡管農業產業創造了19.4%的產值,但是糧食對外依存度仍然高達42%。為了吸引投資,摩洛哥加大馬力開建了5個自貿區,同時拋出了誘人的減免稅大禮包,包括公司成立的5年內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後20年內增值稅優惠到8.75%左右(通常為20%);對出口創彙的企業減免幅度高達80%。盡管誠意招徠投資者,但貿易赤字壓力仍然成為頭疼的大事。2013年貿易逆差高達1963.9億迪拉姆。2010到2014年經常項目逆差占比分別為-4.35%、-8.1%、-8.9%、-8.7%、-7.9%。為了融入發達市場體係,摩洛哥分別於歐盟和美國簽署了貿易協定,取消了關稅。但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關稅取消的後果直接降低了財政收入,2009年同比下降9.1%,2010年同比下降4%。非稅收入亦因私有化“欠收”嚴重,2008年下降11.6% ,2009年下降12.5%,2010年下降5.3%。船遲又遇打頭風,削減2013年高達420億迪拉姆的食品和燃料等項目補貼則舉步維艱。晚上千條路,白天賣豆腐。為了增長,摩洛哥重祭“大興土木”的大旗,包括公路、港口、電氣化和灌溉係統等,2014年預算投資額度高達1267億迪拉姆。那麼,“開源節流”效果式微的後果使得“入不敷出”成為常態化。據摩洛哥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財政赤字金額高達44億迪拉姆,占比GDP5.4%。為解燃眉之渴,對外舉債成了不二的選擇,2014~2017年,世界銀行向其解囊40億美元。

在顏色革命的浪潮下,獨善其身有助於提升投資者對摩洛哥發展的信心。目前,對摩洛哥經濟發展的信心指數位居中東北非地區前列。但是,對內注重改革和對外保持溫和伊斯蘭教政策的國家而言,“入世”後仍然麵臨諸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