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新聞解讀(2 / 3)

天路公司在青藏高原建起了一條條令人稱奇的“天路”,在雪域高原架起了一座座溝通的橋梁,真可謂“大道通雲天,天塹變通途”,為西藏交通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社會責任

在西藏,公路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致富路”;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路”;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長治久安的“穩定路”;是鞏固祖國西南邊陲的“國防路”。

那麼,作為自治區一家主營公路工程建設的國有企業,是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的?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多吉羅布如是說:“新時期、新階段,社會責任引導著企業與社會、自然達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要以‘發展企業、服務社會、造福西藏’為己任,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更多地關注國計民生,更多地關注社會。”

言既出,行必果。在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下,“一種精神+一份責任”向世人勾勒出了一條新時期的“天路”。這種精神,必將帶領一方百姓致富;這份社會責任,必將推動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兩者的合二為一,正是近幾年來天路公司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重要原因。“天路人”把內在的精神趨向與外在的條件緊密結合,用自己的奉獻與責任築成了“世界屋脊”上的一條條致富的“天路”。

“修路富民”一直以來公司的宗旨。10年來,天路公司共雇傭當地農民工36628人,為農牧民創收達3.5億元。此外,公司還無償為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修建了一條長15公裏的扶貧路。這一組數據,是對天路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好評判。

眾所周知,西藏是中國的生態屏障。為切實抓好綠色施工,天路的領導層每到一處建築工地,便強調一次,“碧水藍天是西藏的財富,要完好地保留給子孫後代。”這句天路人常掛在嘴邊的話,同樣也是對天路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好評判。

天路公司在積極推進現代企業製度建設、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的同時積極履行會責任,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和諧企業的建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青山巍峨,記載著幾代天路人的不朽業績。

江水湍流,傳頌著各族天路人的奉獻激情。

這條盤旋在雪域高原的巨龍,用無私的奉獻和辛勤的汗水,澆灌著這條通往人間天堂的天路。

“記者手記”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公路,是西藏經濟的命脈。

50年多來,一代又一代高原公路建設者紮根高原,無私奉獻,鑄就了凝聚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甘當路石,奉獻終身。”

在西藏高原120多萬平方公裏綿延起伏的高山大川之中,橫亙著15條幹線公路、315條支線公路,總裏程42200多公裏。這一條條高原公路,是西藏“三縱兩橫六通道”現代化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路人將昔日“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的高原天塹變成了通途。

是誰,保障了西藏“生命線”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暢通無阻?

“天路穿雲中,仰俯見冬春。冰雪鑄風骨,江河融精神。”一路帶著我們來到納木錯至班戈公路改建工程的舒成高幫我們找到了答案,今年45歲的他已經修路30年,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公司高管,由於長時間超負荷體力勞動,患上了糖尿病、慢性頭痛症等疾病,經常頭暈耳鳴,視線模糊,可正是他和一批批道路建設者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熱血,鑄就了西藏交通大動脈上一座座不朽的豐碑。他們,奮鬥在萬裏高原風雪線上!

艱苦、重複,平凡而單調的工作。在這即平凡又不平凡的崗位後麵,我們看到的,分明是無私奉獻者的博大情懷。采訪時我們問舒總,選擇這個職業有沒有感到後悔?他是這麼說的:“人生什麼時候都是一種選擇,選擇與我所處的環境有關,在當年參加工作時,我並不知道我會在公路上幹一輩子,但我選擇了,那我就一定得幹好,我把30年的青春獻給了公路建設事業,對此,我沒有絲毫怨言。”

橫亙在西藏高原上的條條公路,時刻銘記著以“機器可能‘缺氧’,但人的精神絕不能缺氧”的高原天路人的精神。

人在路上,路在人民的心上。

腳踏實地築“天路”

———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新華社 尕瑪多吉

單從企業各項經濟指標來看,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遠遠無法與國內大型企業相比。但年僅10歲的“天路”,卻在“世界屋脊”上鋪就了一條條引領人們進入天堂般生活的幸福路,書寫了一個又一個高原築路“神話”……

天路公司成立10年來,承擔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中尼公路等國道和西藏區內主要幹線公路的施工任務,修建了雅魯藏布江大橋、柳梧大橋等大型公路橋梁。公司承擔的公路工程項目交驗工程合格率達100%,優質工程達85%以上。

“天路人”自豪地說:無論你來自哪裏,隻要踏上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你的腳下就會有天路人修築的“天路”。

◆“在高海拔地區施工,機器會‘缺氧’,但人的精神不能缺氧”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冬季含氧量僅為65%,紫外線輻射量超過內地平均值8倍,加之氣候幹燥、風大、氣壓低等因素,對人的勞動能力和身體機能影響很大。據測算,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施工,機械的功率要比平原地區下降30%,而人相當於在平原地區負重20公斤。

在“天路”的施工記錄中,海拔高度最高達唐古拉山5231米處,這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曾經參與青藏公路整治、改建工程的鄭衛東在唐古拉山段一幹就是4個年頭,那是他一生中最艱苦和難忘的歲月。

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處於長年凍土區,氣候寒冷。在這一地段施工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界上最苦的工作”。為了打牢地基,鄭衛東經常使用鋼釺敲挖泥土的表層直至露出堅硬的地基,由於用力過猛和寒冷,鄭衛東手上通常是結滿水泡的同時還生著凍瘡。高海拔地區適宜施工的季節短,為了保質保量地按期完工,施工人員餐風飲雪如家常便飯。惡劣的自然環境,使部分施工機械“不堪重負”而宣告報廢,但參建的“天路”職工卻無一人因傷病退出工地。4年下來,他們創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鋼纖維水泥混凝土路麵紀錄。

“在高原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下修路搭橋,質量不能降低一分一毫,員工的勞動強度勢必要求更高。”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級工程師舒成高說。

據天路公司體檢表顯示,包括鄭衛東在內長年在高海拔地區施工的職工,普遍落下了胃病、心髒病等高原性疾病。今年37歲的鄭衛東,看上去至少要比實際年齡大10歲,說起為西藏的交通事業付出的青春和汗水他無怨無悔,他說:“機器會‘缺氧’,但我們的精神不能缺氧!”

1999年成立的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其淵源可追溯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十八軍公路工程團。公司絕大多數幹部職工都是從父輩手中接過鍬、鎬,傳承了“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在西藏公路建設行業工作了30年的舒成高,從一名普通的員工成長為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級工程師。他說:“這種精神已浸入了天路人的血脈、骨髓之中。”

◆“苦練內功”打造西藏上市公司一麵旗

“從呱呱墜地,到風華正茂,西藏天路僅用了10年時間,這是一個跨越,”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多吉羅布說,10年間,西藏天路公司開拓進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股票成功上市,“天路”品牌也成為自治區乃至全國建築行業的知名品牌。

在西藏現有的8家上市公司中,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是西藏自治區唯一一家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公路及橋梁施工能力、工程施工質量、公路建設市場占有率、工程機械設備的先進程度及擁有量在西藏自治區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2001年1月16日,天路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實現了曆史性發展,募集資金2.63億元,成功上市後的天路公司進入了全新發展時期,為公司提高知名度、拓展市場以及融資等都帶來了新的契機。2007年,天路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4800萬股股票,單方增資西藏高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使公司持有高爭股份的股權增至71.82%,為構建公司建材第二核心業務,完成建築建材產業鏈的整合提供了保證,成功實施了天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轉型。

多吉羅布說,天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及經營班子抓住機遇、“苦練內功”,圍繞“加強執行能力建設,全麵推行精細化管理”的工作目標,不斷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機製及各項規章製度,明晰產權關係,優化資源配置,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更加強化公司投資決策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進行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擴大經營領域,注重人才培養,為企業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贏得了空間。

經過10年的發展,西藏天路公司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公司由成立初期單一的政策風險較大的公路橋梁主營業務轉入發展集建築、建材、礦產業為一體的以特色資源為依托的國有控股企業進程,形成了協同發展、立足資源的企業產業發展格局。2008年,公司注冊資本達到4.56億元,資產總額從1999年的1.99億元達到2008年底的19.77億元,淨資產從1999年的0.71億元達到2008年底的9.19億元,資產總額和淨資產分別同比增長893%、1194%,分配股東現金紅利1.0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10億元,上繳稅金1.55億元。

“風華正茂”的西藏天路目前已成為西藏交通企業的“排頭兵”,被譽為“全區上市公司的一麵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