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柳工 源自中國———探究柳工集團崛起之路
孫鬱瑤
“調研手記”發達的工程機械製造業,是經濟強國和發達國家的重要標誌之一。一個完善、先進、高效的工程機械產業可以有效保證上遊能源產業的需求和下遊建設行業工具的供給。
而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起步較晚,在與國際企業的力量對比中整體處於人強我弱的態勢,國內企業必須向跨國企業學習,與國際巨頭展開合作。這種合作無異於與狼共舞,很多企業在此過程中不但沒有獲得先進技術,反而整個被外資吞並。也有一些企業,在艱難博弈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獨立自主、以我為主的底線,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成功之路。
1958年從上海華東金屬結構件廠一部分搬遷到柳州發展而來的柳工,已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見證和濃縮了中國工程機械乃至中國裝備業的發展史。柳工從不斷模仿創新、技術引進創新過渡到自主創新,打造了以柳工牌裝載機為代表的民族裝備業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優勢。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各類工程機械整機銷量超過3.8萬台,銷售收入、盈利能力、勞動效率、裝載機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於行業前列。目前柳工擁有了包括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三大土方施工機械,路麵施工機械及起重搬運機械等完整的產品陣容。
柳工崛起的背後,是柳工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執著的付出與艱辛的跋涉,也蘊涵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從無到有的艱苦曆程。從第一台裝載機的引進,到目前可以與國際巨頭在挖掘機戰場上的較量,50多年的技術追趕與技術創新,積澱在柳工,助推柳工走向基業常青的百年老店。管理的不斷完善,資本市場的運籌帷幄,國際市場的突圍,鑄就了柳工在新世紀的開疆拓土,使柳工從一個傳統的工程機械製造為主的企業成長為一個不斷改進施工工藝為基礎、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客戶為導向、提供全麵解決方案的綜合企業。
我們無法用一句話概括柳工的成功模式。半個世紀以來,柳工對於自身產業理想的不斷堅持,對於先進生產力的執著追求,彙聚成獨特的競爭力。我們隻能梳理柳工崛起的過程,記錄一些關鍵節點,借以探求促使其不斷成長的內在原因,給讀者些許啟迪。
◆ 技術積澱篇
建築施工設備中,土方機械由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組成。柳工的成長見證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起源與發展。柳工結緣裝載機,意味著我國對於該機種零的突破。從無到有,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使柳工形成了絕大部分部件自行生產、關鍵零部件質量可控的獨特生產方式。這種方式至今仍是柳工的標誌。
隨後在引進卡特彼勒的技術與消化吸收的整個過程中,使柳工睜開眼看世界。跨國公司成熟的研發和經營理念,從每一次往來中,深深地影響著柳工。為柳工向國際工程機械企業逐步接近提供了可能。
在此過程中,柳工的創新體製,從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科到70年代的技術研究所,再到90年代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柳工經曆了產品開發到技術研究的完善過程。柳工從不斷模仿創新、技術引進創新過渡到自主創新,形成了“生產一代、研製一代、儲備一代”的新產品研究開發模式,研發的儲備產品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隨時投放市場。
並且,柳工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獨特的技術創新機製:市場導向機製、人才培養機製、人才激勵機製、知識產權保護機製、創新投入機製、合作創新機製。正是有了體製機製的保證,柳工的技術創新才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成為柳工成功的不竭源泉,加上關鍵的零部件不需外協、能夠自行掌控質量的生產特點,構築了柳工特有的研發、技術模式。
正是有了特有的研發模式和技術體係的支撐,柳工終於可以圓夢挖掘機,撿回了這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丟失了10年的產品。柳工不再是一個傳統的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已經開始著眼於未來的戰略布局,柳工已經向一個真正的世界級的企業邁進。
盡管當年的有些產品已經在歲月的長河中隱沒,但是這種追求的成果,轉化為技術積累與科研團隊的核心研發能力,促使柳工在風雲莫測的市場中屹立不倒。這一切為柳工在市場上縱橫馳騁打下堅實的基礎。
◆ 首次結緣裝載機
直到1965年,柳工爭取下了裝載機的生產任務,才真正有了代表性產品,開始了與裝載機長達數十年的情緣,同時結緣裝載機是整個柳工技術體係的緣起,使柳工最早建立了用外協,絕大部分部件自己生產的獨特的生產和研發模式,並沿用至今。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沒有哪家企業造過裝載機,很多工人是第一次見到裝載機,生產難度可想而知。唯一可以借助的就是機械部引進的日本生產的125A裝載機樣機。
老廠長親自帶領廠裏的技術員來到負責測繪的部門,學習了5個月。回廠後組成專門的攻關組。經過數月攻關,終於在1966年國慶前夕,柳工將Z435輪式裝載機試製成功。1968年,Z435最終通過國家鑒定,成為我國首台通過鑒定的裝載機,不久便正式開始小批量生產。這台Z435裝載機身上,有很多市場上根本買不到的配件和生產設備,這都是技藝高超的上海老工人們手工製造出來的。
Z435型裝載機的鋼性車架很快被淘汰,鉸接式車架成為大勢所趨。通過兩年的測試、攻關,1971年7月1日,柳工研製出中國第一台鉸接式輪式裝載機Z450,並於這一年底通過專家鑒定。因為Z450的出現,我國工程機械從此開始了追趕世界一流產品的步伐,為此國家每年撥給柳工一部分軍工技措費,用以擴大生產能力。同時柳工的裝載機係列化、專業化生產也從此開始。
可以說,柳工與裝載機的緣起,透露著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國內物資缺乏、重要配件無處購買,當地經濟技術環境較差,無配套企業和製造能力。Z435、Z450型裝載機,甚至連輪胎都是柳工生產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裝載機試製成功。
這種幾乎不需要外協的生產方式,使柳工建立了完整的裝載機生產體係,培養了關鍵部件的研製能力,對日後柳工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就此背上了一個沉重的成本包袱,這也是日後柳工進入市場競爭後,所必須麵對和消化的。
◆ 數次相遇卡特彼勒
卡特彼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的美國企業,長期占領美國優勢市場。柳工曾提出過“向卡特彼勒學習,成為中國的卡特彼勒”的口號。通過與卡特彼勒的往來,柳工感受到跨國公司成熟的研發和經營理念,從每一次往來中,柳工向國際工程機械企業逐步接近。
早在1979年,卡特彼勒公司的訪華團就來到柳工,了解並探討開展技術引進等合作的可能。隨後,國內製造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引進技術。卡特彼勒這家世界一流的工程機械設備製造商無疑成為柳工學習模仿的不二人選。
柳工購買了卡特彼勒的樣機進行測繪學習,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讓柳工人大開眼界,盡管有些地方一時無法掌握其原理,但仍然照著樣機的樣子仿製出來。結合柳工已有產品的特點,1984年10月,柳工研製出了ZL50D。這被認為是柳工第二代產品自主研發的開端。更重要的是,這次試製使得柳工有機會近距離地了解世界一流的產品,認識到彼此間的差距。
此時,以日本小鬆為代表的日本工程機械異軍突起,給卡特彼勒造成很大衝擊,卡特彼勒不得不加速在零配件銷售領域的擴張,於是將目標瞄準了中國。
1985年,機械部工程農機司專門成立了一個聯合引進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組織12家企業聯合引進。柳工和其他兩家企業被指定承擔裝載機的引進消化吸收任務。1986年12月,柳工與卡特彼勒在北京簽訂了技術引進合同。翌年10月,柳工等企業的第一批受訓人員前往美國,途經舊金山、芝加哥,抵達卡特彼勒旗下的裝載機廠———阿羅拉廠。廠裏決定通過翻譯《卡特彼勒百年史》和卡特彼勒公司的財務報表來加深對卡特彼勒的認識。
從此,柳工師從卡特彼勒8年。這8年是柳工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次轉折,跨國公司成熟的研發和經營理念,從各個層麵上影響著柳工。
柳工的產品開發平台就此建立。柳工通過ZL50D成功消化吸收了卡特彼勒的10餘項關鍵技術。1987年的最後一天,中國第一台第二代升級型裝載機———ZL50C在柳工誕生了,在之後的20年中成為柳工的當家產品,也是中國工程機械的功勳產品。
同時,成熟的市場意識,特別是其代理商製的營銷模式與操作理念,令柳工耳目一新。雖然此時的柳工還在自己找市場,對企業不直接賣產品的營銷方式理解有限。但是誰能想到,正是這顆根植於柳工的種子,讓柳工日後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擁有最好的代理商體係的企業。
另外,卡特彼勒很重視可靠性試驗,舍得投入。為了做好一款產品,往往會做10台樣機,到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工作環境、氣候條件下長期實驗,要投入大量費用。柳工拜師卡特彼勒過程中曾提出想多了解相關東西,但對方卻回絕了,其解釋是:這些都是我們用黃金堆起來的。這句話被柳工深深地藏在了心裏。到了1990年,柳工模仿卡特彼勒在工廠附近修建了一塊試驗場地,這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塊裝載機試驗場。
在長達8年的學習中,柳工先後派出10餘批赴美學員,共計100餘人,不僅全麵學習了卡特彼勒的技術,而且還學習卡特彼勒的管理、銷售和研發。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柳工人以所見所聞記錄了卡特彼勒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細節,為日後對柳工進行技術改造儲備了大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