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一線調研(1 / 3)

中國三峽總公司——以豪邁氣魄打造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

新華社 江時強 吳 植

“調研手記”長江西陵峽三鬥坪,三峽工程以“高峽出平湖”的宏偉氣勢令世界矚目。

自2003年三峽工程首批機組發電以來,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三峽總公司)經營業績保持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發電量年均增長32.85%,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40.12%,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7.72%。2008年,完成發電量979億千瓦時,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2.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13.45億元;成本費用利潤率為92.83%,銷售利潤率為40.05%,勞動生產率為158.53萬元/人,人均利潤為113.84萬元,在央企中名列前茅。至2008年底,公司資產總額2225.89億元,其中公益性資產約287.30億元,負債總額670.1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30.10%。公司投產和在建裝機容量約為4500萬千瓦,為全國最大的水電企業。

成立於1993年9月的中國三峽總公司,從建設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起步,正以豪邁氣魄,努力打造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

◆ 三峽工程綜合效益開始全麵發揮

建設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早在1918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講到,“以閘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三峽總公司精心組織施工,數萬名工程建設者17年不懈努力,三峽主體工程2009年將全部建成,“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逐步展現。

截至目前,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的26台機組全麵投產;三峽工程具備175米蓄水條件;初步設計中的工程建設項目除升船機續建項目外提前一年全部完工;三峽右岸電站機組總體性能優於左岸電站機組,國產機組運行情況良好,能量特性和穩定性能等方麵都達到了國際同等水平,70萬千瓦級大型水輪發電機全空冷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標誌著機組國產化戰略取得成功;在建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右岸地下電站開挖完成,施工質量優良,混凝土澆築與金結安裝進入高峰;升船機船廂室段底板混凝土澆築完成,土建與部分設備安裝合同簽訂;汛後試驗性蓄水完成並積累了初步經驗,蓄水過程總體安全平穩,樞紐建築物和機電設備經受了高水頭的考驗,水庫庫岸穩定好於預期,泥沙淤積對重慶港的影響較小,庫區水質無明顯類別變化,蓄水後庫區地震頻率增加,但震級都較小,對樞紐和庫區沒有危害性影響。

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峽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494.44億元。樞紐工程的靜態、動態投資均控製在國家批準的概算及預計的投資範圍內。根據目前情況預測,三峽工程的總投資可控製在國家批準的概算範圍以內。

據介紹,三峽工程埋設的10萬餘支各類監測儀器顯示,大壩及船閘的變形量、滲流量等均在設計允許範圍內,好於設計預期,樞紐各建築物運行正常,按初始設計2009年將蓄水至175米。樞紐工程共評定混凝土單元16.3萬個,合格率100%,優良率呈逐年攀升,且後期穩定在較高水平。

由國務院三峽建委派出的專家組每年兩次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對三峽工程的總體評價是:三峽工程質量得到全麵、全員、全過程的控製,工程質量總體優良;尤其在第三階段工程施工中,右岸大壩沒有出現一條裂縫,是一座沒有裂縫的混凝土重力高壩,創造了世界奇跡。

三峽工程規模宏大,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擁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和生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從而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

防洪效益不可替代。作為解除長江中下遊洪水威脅、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的一項不可替代的關鍵性措施,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就是防洪。僅在20世紀,長江中下遊就發生過5次特大洪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目前,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已達221.5億立方米,並開始發揮攔洪調峰作用,中遊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近百年一遇,長江中下遊的防洪體係初步形成。三峽工程今年建成後,可使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2300多萬畝農田、1500多萬群眾得到進一步保護。

清潔電能造福四方。三峽輸變電工程建設目前基本完工。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計發電超過3200億千瓦時,機組運行安全穩定。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每年可提供100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每天發電量約為全國的1/30.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清潔電能。如果按照1∶8的度電產值比計算,三峽電站電量已創造的產值約為25600億元,三峽工程對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建設完成交流送電線路6519公裏、直流輸電線路2965公裏,形成了完整而係統的三峽輸變電工程,建成聯結華中、華東、川渝和廣東的三峽電網,並有力推進了全國電網的聯網進程。

航運便利促進發展。水庫水位的提升,有效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慶段660公裏的水運航道,以及長江中下遊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萬噸級的船隊可直抵重慶港。2008年,通過三峽樞紐貨運量達到6847萬噸,較2003年增長了3.6倍,通過三峽船閘的平均每閘次貨運量和每艘次貨運量較2003年提高了一倍。至2009年6月17日,三峽船閘安全運行6周年,三峽樞紐通過貨運總量3.1億噸,超過三峽工程蓄水前22年的總和。長江中上遊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和貫通東西的航運大通道。

生態效益源遠流長。三峽工程既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骨幹工程,也是優化三峽庫區資源環境的生態工程。通過調蓄對下遊補水,可有效改善枯水期下遊航道和生態環境;通過發電,每年可減少5000萬噸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1億噸。如果以中國2007年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標準煤對比,則三峽工程僅是發電一項,對我國溫室氣體減排貢獻率約為2個百分點。同時,三峽工程還大大減少了火電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廢水、廢渣、浮塵等汙染。

監測結果表明:三峽工程施工區和移民安置區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總體穩定,庫區泥沙來量下降,庫區水生和陸生珍稀動物、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得到有效控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三峽工程未受到任何影響,也未發現因地震引發的崩岸、滑坡等次生災害。

在三峽工程進入尾聲之際,三峽總公司將開發重點轉向了長江上遊金沙江流域,國務院授權其開發向家壩、溪洛渡、烏東德、白鶴灘四座巨型電站,裝機總容量4035萬千瓦,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2008年12月28日,向家壩水電站成功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工程建設全麵進入主體工程施工階段;溪洛渡水電站建設按計劃全麵推進,大壩基礎開挖基本完成,地下廠房將由土建向金結機電安裝轉移;溪洛渡和向家壩電站26台機組招標采購合同簽訂;烏東德、白鶴灘、小南海水電項目的前期工作有序展開。

三峽工程2009年將完成初步設計建設任務,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編製和工程建設總結性研究同時展開。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體要求和國務院三峽建委第十六次全體會議部署,研究製訂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是2009年三峽建委的一項重要工作。規劃將以促進百萬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製、完善體製機製等內容為重點,提出庫區發展、生態支持、防災減災和運行管理四大體製和政策體係,明確三峽工程科學發展的新任務,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綜合效益。

◆ 三峽工程為我國大型工程建設管理創造了豐富經驗

三峽工程建設與管理一直可謂備受世人關注。國家審計署於2007年派出150多人龐大的審計隊伍,對三峽工程進行了曆時10個月的全麵審計。

審計報告認為:三峽工程投資控製比較有效,建設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總體較好,工程建設管理逐步規範,工程建設總體進度有所提前,工程質量總體優良,施工區環境保護措施基本落實,發揮的綜合效益達到或超過預期目標;未發現挪用和嚴重侵占建設資金的問題。工程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主要建設管理經驗是什麼?

李永安總經理最近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進行了具體的總結。這些經驗主要是:

———堅持深化改革,推動我國水電建設管理體製的創新

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計劃經濟下一直實行工程建設指揮部、施工單位自營製或投資包幹製的建設管理體製,存在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缺乏投資風險分擔和約束機製等問題。三峽工程是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進行論證和建設的。1993年初,國務院作出重要決策,三峽工程建設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工程建設,並且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確定了工程建設管理體製的框架,從而使三峽工程開工伊始,就建立了既適應市場經濟又符合三峽工程特點的建設管理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