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誰啊?”

正揚起脖子眯縫著眼睛打量四周的楊光被這喊聲從神遊狀態中喚醒,轉過臉朝喊聲傳來的方向迅速地瞥了一眼,隨即又把頭轉了過去,卻並沒有回答。

叫了一聲卻沒有得到回應的門衛不高興了,他看起來挺費力將身子從寬大的沙發裏挪了出來,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晃晃悠悠地踱出了門房,走到楊光麵前,伸出白白胖胖的手揮了揮:“說你那,幹嗎的?”

楊光的下巴微微揚起,眼睛斜著瞟了門衛一眼,用側臉客氣但冷漠地答道:“你好,我來報到的,深度報道部在幾樓?”

向楊光這樣來報到的新人,最近一段時間門衛已經見得多了,但這樣沒禮貌的倒還是頭一個。鑒於楊光很快就將成為報社裏的記者,門衛也就沒打算給這個不懂禮貌的小子一個下馬威,隻是鼻子裏輕輕地“哼”了一聲,沒有回答楊光的問題,也說什麼別的,而是慢慢踱回了門房裏,重新將身子埋進了寬大的沙發中。

楊光也沒再搭理門衛,徑直穿過大門,在大樓門口略微停頓了一秒鍾,接著快步踏過二十多級台階,走進了這座三十五層層高的、Y市最著名的建築之一—《Y市晚報》新聞大廈。

雖然是白天,但一樓大廳裏所有的燈都是打開的。據說大廳裏的燈是從來不關的,從屋頂到各種或明或暗的角落裏,各種價值不菲、造型各異的燈具將大廳照得雪亮,大廳正中擺放的一個足有兩米高的“一帆風順”的金屬飾物,在燈光的映襯下很有些金壁輝煌的味道。

任何人第一次踏進這個大廳,站在高高的天花板下,身處“金壁輝煌”的包圍之中,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壓迫感,體味到一份報紙在這個社會與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越來越大的影響和壓力。

《Y市晚報》是這個城市、這個省,乃至周圍幾個省份最牛的一份報紙。去年是《Y市晚報》創刊四十周年慶,六月八日——也就是創刊日那天,《Y市晚報》出了三百個版,極厚的一大摞,頭版和底版用了精美的銅版紙印刷,擺在報攤上像一本美輪美奐的時尚雜誌。報紙外麵套了個漂亮的袋子,不是時尚雜誌那種不值錢的塑料紙,而是高級時裝店裏常見的專用包裝袋。當然,報紙的售價仍然是一如既往的1塊錢,據晚報分管經營的老總說,這一個袋子的價值,就比售價要高出了不少。

在這份超豪華紀念版報紙的第十二版和十三版,用了兩個整版的篇幅,詳細列舉了《Y市晚報》這四十年來的各項事跡,其中一部分是表明現在的她有多麼財大氣粗的:截至今年上半年,《Y市晚報》日均出報80餘版,發行120餘萬份;擁有采編、廣告、發行及其他工作人員3000餘人,其中新聞采編人員369人;去年廣告及其他業務實際收入9.78億元人民幣,純利潤1.5億元人民幣……

《Y市晚報》創刊於幾十年前,那時候,國內興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各地的機關報在革命大潮中紛紛垮台,與全國各地的晚報一樣,《Y市晚報》的主要任務是取代過去的機關報,充當喉舌與宣傳工具,使聆聽不到聖意、如迷途羔羊一般茫然不知所措的百姓們不至於喪失方向感。

之後的三十年,《Y市晚報》很好地承擔起了這個使命,這讓她的影響慢慢超過了原先的機關報,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並且積累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讀者。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今天,機關報的複刊以及後來的親民化、市場化、各類小報的風起雲湧都未能對其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每到年底的報紙征訂期,《Y市晚報》的發行人員是最輕鬆的,甚至有很多讀者一訂五年甚至十年。《Y市晚報》的發行老總曾牛氣衝天地說:“人家的發行員每天出去掃大街(挨家挨戶敲門推銷報紙)看人白眼,我們的發行員出去一趟就把任務全完成了,第二天再出去就是衝著排名獎金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