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中國化”就不會有文化自信(1 / 1)

“去中國化”就不會有文化自信

縱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自雄於世界,必須要有文化和價值觀的自信,拋棄傳統文化的“去中國化”隻能是精神上的自我矮化,消解我們的精氣神兒。

今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時表示,他很不讚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並直言“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這番話雖然講得很簡短,但引起了很大反響。如何認識和評價傳統文化,很快成為輿論熱點。

提起傳統文化,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幾乎每個人在啟蒙時期就接觸到了古文、詩詞、書法等等,不一而足。談到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的價值,卻又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可否認,這些年社會上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主流媒體上的“漢字聽寫大賽”“中國成語大會”節目受到追捧,在山東“儒學下鄉”活動正搞得有聲有色。同時還應看到,“去中國化”的問題也在諸多領域顯現,甚至被很多人視為時尚。現在,大量不經翻譯的外來語已經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話說出來讓很多老年人如聽天書。如果說外來語的濫用還隻是語言上偷懶的結果,那麼一些刻意的“去中國化”已經成為惡俗的潮流,那些隨處可見的白宮式建築,那些擺在超市裏起了各種洋名字的“中國製造”,簡直讓人不知身在何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但是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的現代化進程中,卻給人留下了“失語”的印象。在一些人看來,傳統文化意味著落後、保守,麵對外來文化尤其是強勢的西方文化,他們失去了文化自信。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一直很受推崇,但是在國內卻有人棄之如敝屣,這種文化的自卑乃至自殘與鴉片戰爭以來的國勢衰落有很大關係。在一段曆史時期,西方的堅船利炮嚴重打擊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同時,中國人也不斷地從傳統文化內部尋找病因。那時,知恥自省確實是一種可貴的勇氣,但是為急於擺脫國家的落後局麵,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也有過激甚至矯枉過正的問題,一些人把傳統文化批得一無是處,也動搖了我們的文化根基。

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領先地位並確立了自己的標準,但是在文化上我們還沒有達到“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境界。一個泱泱大國對外引以為榮的,除了高鐵和阿裏巴巴,還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縱觀世界,“經濟巨人文化矮子”都擺脫不了大國附庸的地位,別人打噴嚏,他們也跟著感冒。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自雄於世界,必須要有文化和價值觀的自信,拋棄傳統文化的“去中國化”隻能是精神上的自我矮化,消解我們的精氣神兒。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不斷加強,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僅無力完成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不會有從容應對文化交鋒的底氣,隻能在歐風美雨中搖擺。習近平日前在談到國家政治製度時說過,不能割斷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製度上的“飛來峰”。這種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也是根植於我們獨特的曆史文化傳統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課本裏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還是我們進行國家治理的優質資源。

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還需要繼續提升影響和地位,這既需要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更需要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中銳意進取的精神,從文化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曆史上,中國知識界圍繞傳統文化的優劣有過激烈的交鋒,因為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文化,從器物到思想一並拿來。而今天,我們看待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從容和理性的心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不能割斷的精神命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取得持久的強盛,必須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所以我們今天要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立足於傳統文化,培育核心價值觀,也是為國家和民族固本。

當然,文化自信絕不是精神層麵的妄自尊大,我們的自信必須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為實現“中國夢”積極作為,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