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漸漸降臨,整個鄧營在火光的照耀下,影影綽綽起來。
鄧子生家。
院子裏一簇篝火照亮了每個賓客的笑臉。
兩個碩大的紅燈籠高高的掛在大門上,幾縷色彩豔麗的綢緞纏繞在院落裏,一切都是那麼的喜意盎然。
整個鄧營,五十五戶人家。
自裏正鄧九公登門賀喜時起,打從日頭昏黃,一直持續到現在,絡繹不絕的登門道賀。
鄧子生可是十裏八鄉,甚至在長樂城都小有名氣的讀書人。
古代讀書人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
他和雲兒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是整個鄧營家喻戶曉的事情,在兩漢時期,風氣還算開放,男女嫁娶之事,都是往著成人之美的道路上去的。
開了竅的胡秀才,可算是見識了自家老母的生猛。
幾乎沒有問過兩個當事人的意見,當天就找了先生,辦妥了婚書等一係列手續,第二天就置辦齊了聘禮。
聘禮倒是很適宜。
五穀、幾匹上好的布絹,更重要的還有胡秀才親自寫的一封提親書。
得益於胡秀才現代人的視野,再加上鄧子生原有的筆墨文采,這提親書倒是寫的文采斐然,令人拍案叫絕。
盡管大多數村裏的人都不太明白那紙上寫的什麼。
可看那當了一輩子老先生的鄧三叔神情失控的大聲誦讀,佩服便在每個人的心頭油然而生。
讀書人,永遠是高高在上的。
但,今天,他們要好好的在讀書人的婚禮上見識一下,讀書人的風采。
呃……這個時代到不興什麼鞭炮聲聲的,再說也沒有這個條件,唯一能夠稱得上超越時代的,也就是胡秀才一意堅持的大紅燈籠。
再加上婚禮舉行都到了傍晚天黑時,真的和後世差太多了。
鬧洞房什麼的,還沒有。
一村子的人圍進來,主要就是想見識見識讀書人是怎麼辦婚事的,也好在後麵學一學,跟風一下。
主婚人,當然是村裏輩分最大的鄧九公。
這位被胡秀才稱作九叔祖的白頭老翁,最喜歡的莫過於見到後生晚輩成家立業,添丁續脈,延續香火。
“時辰到!”
倒是沒有讓胡秀才多等,一炷香燃盡,吉時已到。
紅繡球倒是有的,兩人各持一端,簡單的拜過老母和故去的父親靈牌,再見過族中長輩之後,幾杯清酒入肚,整個儀式便結束了。
“送入洞房!”
好幾次,胡秀才都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可抬頭一看,卻依舊是自己出現了幻聽。
電視上的古裝劇中,這個場景實在是深入人心,可在這漢朝時期,是沒有這個說法的。
陸陸續續的,客人都離開了。
最後,拾掇一新的婚房,就隻剩下了胡秀才和雲兒兩人。
“劈啪……”
手臂粗細的紅燭燃燒著,滿屋子光亮。
小姑娘低眉順目,顯得格外楚楚動人,胡秀才一本正經的拱了拱手,堪堪壓製住直撲上去的衝動……
“相公,夜已深,該歇息了……”
半響,小姑娘的一句話,算是止住了胡秀才嘴角的口水。
“嘶——”
胡秀才擦了擦嘴角,卻是吹熄了蠟燭,和小姑娘在那一方小天地中滾做了一團。
紙上談兵整整十八年,而今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
激動之下的胡秀才,手忙腳亂的解開兩人的衣衫,感謝淳樸時代,沒有那麼多的內飾,抹*胸倒是有,可並不礙事。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今天……終於把夢實現……”
心頭亂哼哼著德華哥的曲子,胡秀才看著百依百順的雲兒妹妹,終於把心頭的罪惡感揮散。
入鄉隨俗,入鄉隨俗……
感謝作者君,構架主線這麼薄弱,給了他掙脫劇情模板控製的機會。
被浪翻滾,巔鳳倒龍,巫山雲雨正此時!
“吱吱呀呀……”的聲音在房間裏擴散,三國時期的木製床椅,質量真的是有待提高。
……
“喔喔喔……”
雞鳴聲再次響起,這般沒羞沒躁的日子,已是半月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