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參與了決策的海盜總會衝在最前麵(1 / 3)

【海盜船上或許是西方民主的原始發端。在海盜船上鼓勵海盜們暢所欲言,在決定下一步行動之前,海盜船長們喜歡讓海盜參與自己的意見。參與了決策的海盜總會衝在最前麵,海盜船長需要的就是手下的海盜這種賣命行為,所以海盜船長在這裏是故作大方。

海盜船長並不是真正地要把自己的決策權下放。決策的參與在於形式而不是實質,形式上的參與便可以激發海盜們的激情。海盜船長的技巧就是既以形式的參與激發海盜,同時又能夠將決策權在實質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參與決策,有時候不在於它的決策是不是被采納,而在於它的發言權,甚至隻要是一個小小的形式與氛圍,便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

話說李淵見天下大亂,遂起兵山西晉陽,兵發長安,欲先占領長安,另立隋帝,挾之以爭天下。這日,李淵大軍達到霍邑,霍邑乃隋朝悍將宋老生把守,有精兵二萬,為李淵西進長安必經之路上的第一個釘子。李淵發兵攻打,不克,會天時久雨,軍中看看糧盡,於是與大將軍府長史與裴寂商議,先回兵太原,待軍糧充足,天時和睦時再作進兵。李世民以為不妥,進說:“本興義兵,士氣取決於人心,有進無退,進則必克,退則必散,若退回太原,則是一城之賊眾而已,眾人散去在前,敵人攻擊在後,死亡可須臾而待也。”李淵不聽,下令班師。李世民的號泣於帳外,聲聞於帳內,李淵怪之,召問其故,李世民便再將有進無退的道理申述了一遍,李淵此時方才恍然大悟,下令停止班師,一心攻打霍邑。

霍邑宋老生閉門不出,李淵無計可施,李世民先將人馬帶到城下,舉鞭指揮,似如圍城,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上當,開門出戰。李淵和長子李建成與之大戰於霍邑城東,李建成墜馬,宋老生揮軍急進,李淵和李建成已顯敗象。關鍵時刻,李世民從城南率軍殺到,李世民身先士卒,奮勇衝殺,李淵和李建成兵馬複振,宋老生潰敗而逃,欲想回城,城門已關,正引繩待上,李世民揮馬趕到,遂斬之。霍邑至此平定,李淵西進西安路上的第一個釘子被拔掉,李世民居功甚偉。

參與了決策的人總是衝鋒在最前麵,李世民的成功是不難以理解的。因為李淵采用了李世民的建議,李世民自然要證明自己的建議是正確的,同時得到了認同的人通常也是最富有創造性和主動性的,於是他設法激怒宋老生,迫其出戰,然後他在李淵和李建成快抵擋不住的時候奮勇殺敵,於是他就成功了。

於一個組織的領導者而言,通常需要“納諫”,就是要善於讓自己的下屬發表意見,善於接受他們的意見,這不僅因為“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還因為多讓自己的下屬發表意見,多善於接受他們的意見,可以“兼聽則明”,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下屬發表意見,在接受之後,下屬們便成了“一個參與了決策的人”,變成了一個衝鋒在前的人。

聰明的海盜船長們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在羅伯茨的船上有一條明確的規定,“每個船員都有權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這個重大問題是什麼呢?它由船長自己來定義,船長隻要征求海盜們意見的問題,便是重大問題。

“我們現在決定下一步該到哪些地方去發財,是大西洋沿岸、波羅的海沿岸,還是加勒比海地區,兄弟們,現在是你們提出自己真知灼見的時候了。”這個時候通常先由海盜船長大聲地提議。

“我成為水手已有三年了,可以說是經驗豐富,我認為我們應該到大西洋沿岸水域航行,那裏是繁華的地方,有許多船隻可以作為我們的目標,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費力氣尋找,就像抓沙子一般一抓一大把,另外岸上還有舒適的酒吧,可以讓你一夜銷魂。”

“波羅的海一點兒也不差,而且風浪要小,免受好多罪。”

“無論大西洋沿岸還是波羅的海,那裏商船多,軍艦也多,擁有的海軍艦船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海洋上的海軍艦船都要多,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海軍,為了保護他們的海岸線,都在靠近家門的海域停泊了一流的艦隻。在這樣的水域中,我們的日子長不了,隨時都可能被飛來的炸彈炸成土豆泥”。

“對,我原來是皇家海軍的,我也不同意去歐洲的海域,我們還是脫開那讓人詛咒的軍艦才好,我提議去加勒比海。”

一個身體粗壯得像個熊,但被稱為“美男子”的高個兒,接下來發了言:“我認為紐芬蘭沿海的沙灘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在那裏可以截獲很多滿載的漁船。”“嘿,’美男子’,我們如何把魚賣出去呀?”另一個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