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楊
作者:
喬欣 (編輯/記者)
在這期選題的奔走采訪中,我真實且深刻地體會到,這個社會中確實存在著為夢想而努力付出的群體,不要簡單地認為他們偏執。對待他們的行為,如果不能理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予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同樣也請相信,在媒體的行業裏,同樣存在著為了堅持說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懈努力的人的存在,也請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這是針對近期再次聽說有記者遭遇無理責罵有感。
馮一凡 (編輯/記者) >>
兩個久居國外的朋友相繼回國,一個打算創業,另一個去了國內知名的研究所。他們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出奇一致:還是國內好啊!
恰逢那幾日北京霧霾,我邊翻看手機,瀏覽微博上充斥的各種有關空氣質量的討論,邊指向窗外擁堵的二環路,問好友:跟我講講好在哪?
笑答:有問題,就有解決的空間,有空間,就有機會。
移民浪潮席卷中國,卻偏偏有海外人士“逆行倒施”,可見城裏城外隻是一念之間的選擇。
穀文 (編輯/記者)
參加某省政府活動,休息時間,某市財政局和交通局工作人員坐在下邊閑聊。交通局一端無非風花雪月,既然是閑話,也無可厚非。但令人驚訝的是財政局的三位老哥居然一臉輕鬆地討論某突發項目的預算分配問題。
過了一會,交通局某領導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句:“你們休息的時候就不能聊點兒閑事?”
財政局這邊顯然愣了一下,隨即一人表情複雜的拍拍對方肩膀。
“要不是你們這破項目,我們早就扯閑篇兒了。”
對方尷尬,而後默然。
黃前柏 (編輯/記者)
12月11日,本期雜誌出清樣,時間很緊張。斟酌再三,最終還是將李煒光教授寫的專欄文章《稅賦思想“一小步”》做了一些處理。文章其實很好,隻是表達上“太過勇猛”。
說實話,財政部的一些領導早就以讀者身份要求,希望《新理財》能夠體現出更多的“不同聲音”,以供工作參考。遺憾的是,當我們在真正麵對這些“不同的聲音”時,自己卻卻步了……
朱靜 (編輯/記者)
又到年底,各個單位請客喝酒是免不了的。請上級喝,請兄弟部門喝,沒辦法,中國的禮儀規則裏有這一條。
既然是規則就不能有隨意性。規則一,不能喝也要喝,起碼讓領導覺得你這個人實在。因為能不能喝不重要,關鍵看態度。規則二,對不同的人上不同的酒,通常級別越高,酒價越高。規則三,酒桌上的座位排序不能亂,表麵上說“隨便坐”,其實一點也不能隨便,這也是酒桌禮儀的規則。
亓坤 (編輯/記者) >>
北大教授滿燕雲是個博學帶著謙和的優雅女人,與滿老師交談是件愉快的事情。她讓我明白了,宏觀政策不是平空想出來的,而是運用最新數據,科學方法計算而得出結果。
我馬上聯想到本期封麵報道,中國特有的“政府年底突擊花錢”,是否也可以利用科學辦法,從編製、執行到事後監管都可以有據可依,讓政府花錢不再“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