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公正的道德要求(3)(1 / 2)

張釋之在西漢文帝時官任廷尉,典掌刑獄。有一次,文帝車騎出行中渭橋時,有一人從橋下跑出,驚嚇了皇帝所乘的輿馬。文帝當即命令侍從騎士逮捕此人,交付廷尉治罪。張釋之受理此案,犯人供稱自己是本縣人,行至此地,聞聽皇上駕到,過往人眾禁止通行,便藏於此橋下。時已至久,以為車騎已過,剛出來就撞上了皇帝的車騎,便匆忙跑開,廷尉依律定罪,奏報皇上:“一人違禁,罰金四兩。”文帝大怒,認為此人驚嚇車馬,幾乎傷了自己,廷尉隻判罰金,這是輕君重民。張釋之則據理力爭:“法律是天子與臣民共同遵守的,依法所定就是罰金,如果重判,則使民不信法。若當即將此人誅殺,也就罷了。既交付廷尉審理,則當依法定罪。廷尉本身是天下公平的象征,廷尉不公,天下執法者就會輕重法令,百姓將手足無措。‘望陛下慎察。”文帝權衡利弊,誠服稱讚道:“廷尉的判決是對的。”

孔子高度評價正直的行為。他說:“領導在於正直,不正直的領導也可以生存,那是他僥幸地免於禍害”,領導“應該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放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老百姓才會安定”。做個正直的領導,以公正無私的胸襟,來實現做領導的真實意義。

北宋時,錢若水任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觀察推官(即司法官),當地財主羅阿昌家發生一起女奴失蹤案,女奴父母上訴到同州府。同州知府命錄事參軍(官名,掌管一州的糾察事務)陳超仁審理。陳超仁曾向羅阿昌借錢,但被羅阿昌拒絕,懷恨在心。於是借此之機捏造罪名,誣陷羅阿昌父子合謀殺害女奴,沉屍水底,理當處死。羅阿昌不堪嚴刑拷打之苦,隻得屈打成招。知府也要以證據確鑿而結案。惟獨錢若水不為現象所迷惑,他吩咐暫時不要結案,暗地裏派人四處尋訪女奴。10天後,找到了女奴,羅阿昌父子得以釋放。當富戶父子前去拜謝時,錢若水竟閉門不見,且把功勞讓給知府。知府要上報為錢若水請功,也被錢若水拒絕了。他說:“卑職身為司法官員,理應公正判案。如果錯判濫殺,那麼其罪責不可推卸。如果辦對了案件,那也是俺應盡的職責啊!”宋太宗得知錢若水如此賢能,於是授其為樞密副使。錢若水身居高位,依然不改當年正直作風。

領導者是下屬的榜樣,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喜怒哀樂,直接影響到部屬和群眾。優秀的領導者是組織道德的楷模,他必須身體力行表達對正直理念的信仰。正直的價值永遠不會在人類社會消失或貶值,對這些價值的堅定的信仰是組織的需要,是組織中的人們的需要,代表他們是領導者的責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先秦]孔丘

給人幸福的不是身體上的好處,也不是財富,而是正直和謹慎。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7.誠信

人們常說“做事先做人”,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中國的孔子很早就把誠信提到了“民無信不立”的高度。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需要企業的領導者以誠信來領導團隊,以誠信來與合作夥伴合作。因為,隻有誠信才能做到公正待人,才能贏得永遠的客戶,贏得下屬永久的信賴。

誠信是所有真誠關係的核心。在市場的高度重壓和權利的巨大誘惑麵前,很多領導者把誠信的價值觀擺上了自私的祭台,成為損公肥私的蠹吏。2002年某雜誌做過的一項民意測驗,測試的結果表明:71%的人認為企業高管層的誠信程度比普通人還要低。與此同時,歐洲某期刊的一項類似調查也表明,在歐洲,僅有21%的投資者認為企業的領導是誠實可信的。領導者失去誠信,是一種對員工、客戶和投資者的一種不公正的行為,其導致的惡果便是,整個企業內部失去誠信的價值觀,各種各樣的醜聞令顧客和投資者的信心盡失,這樣,企業離破產的時間也不遠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帕瑪拉特等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也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誠信是一種“長期投資”,領導者惟有長期遵守誠信的原則,才能建立和維護你的信譽和品牌,惟有維護了你的信譽和品牌,才能得到可持續的成功。否則,就算你認為自己已經具備很多優秀的、能夠成功的素質,你也未必會得到員工的尊敬,更不會得到他們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