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擇友

出類拔萃

作者:朱文偉

摘 要: 在人生路上,我們並不孤獨,不僅是因為有愛著我們的親戚家人,還因為有朋友的存在。那些能夠陪我們在一輩子的培養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生路上我們注定不孤單,但是我們又該如何擇友呢?文章指出,擇友的關鍵在於真性情。

關鍵詞: 擇友 真性情 重要性 標準

一、擇友之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周圍的環境影響。當我們起床睜開眼,如果看到舍友搭在自己床頭的臭襪子,會有好心情嗎?如果看到舍友叫你起床時的笑臉,會有壞心情嗎?遇到不同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心態或者態度,同時,由於他們的言行,我們或喜或悲,又或如長戚戚的小人,又或如坦蕩蕩的君子。在一些人麵前,我們擺出謙卑的態度;在另一些人麵前,我們卻要作威作福。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和不熟悉的人或者說不是朋友的人打交道,在他們麵前,我們盡量表現得很好,盡量使自己不被輕視,不被忽視,我們謙虛、謹慎,大話不說一句,但那是真實的自己嗎?這樣不就是在掩飾嗎?掩飾我們真實的感受,掩飾我們真實的情感,做作、虛偽,寧願做一個“偽君子”,卻不願意做一個“真小人”。相反,在朋友麵前,我們不需要裝飾,因為早已熟知,早已了解。我們坦蕩、灑脫、談笑自若、無話不談,認真開玩笑,認真處事為人,做真實的自己,我們能感覺到心情的愉悅,說不出的受用。擇友之重要性可見一斑。如《人才資源學導論》一書中說道:“人是人的環境,一個人選擇怎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在一定意義上將決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成才過程中不可無友,《易·乾·象》中雲:‘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隻有常和同學、朋友討論,才能加深對學問和人生的理解。宋代學者葉適指出,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成才者如不選擇適當的朋友,則肯定難以跟上形式的發展。”

二、擇友之標準

既然擇友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那麼,麵對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又該持有一種怎樣的標準呢?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我們作為理性的人考慮擇友的事情。每個人之間都存在差異,正因為差異的存在,我們會爭吵、討論又或者用暴力方式解決,但這也是朋友間相處的基礎,正因為我們之間的不同,所以我們才會想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麵對一個有了一定認識的人,我們看他值不值得做自己的朋友,並不能簡單地隻從自己的主觀角度考慮。我想,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賬本”,記錄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一種最主觀的記錄,當我們覺得付出大於回報時,我們或許會覺得不值,覺得可以拋下這個人了,但是,當我們看到付出小於回報時,我們就會更好地對待他嗎?甚至,我們的那本賬本裏根本沒有付出小於回報。這些主觀的判斷是不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那麼,在擇友方麵,我們該持有一種怎樣的理性態度呢?

《德商學問》一書中說道:“交友擇朋是人生大題目,古人十分重視交友,主張交友擇朋要‘以義相合’重紳交而貴道合。誌不同則不強求。擇友,不能‘以利為朋,以勢為盟’,如此則利窮則散,勢傾則絕以義相交,以諍相交,才能同憂樂,共貧富,做到生無請言,死無托辭,始終一契。唯有結有德之友,絕無義之朋,擇良友而友之才能同舟共濟,休戚與共,患難相救。古人所說‘道義相砥’,就是就擇友的標準和交友的基礎而言的。強調擇交朋友要以道義相砥礪,做到朋友之間真正交心、適心、同誌、合德使友誼歲久情愈真,達到以友輔仁、以友進德的目的,強調交的友必須是良朋諍友,至於賣身投靠的勢交,趨富卻貧的賄交,慕能言善辯的淡交,僅僅同病相憐的窮交,計利的量交都違背了以道義相砥礪的原則,都是必須反對和杜絕的。”

“道義相砥”四字雖短,卻知易行難。當今社會,物質日益豐富,誘惑也越來越多,有些人不能以道義相砥礪,甚至有些人丟掉道義抑或不知道義為何物,他們或許會說,如今社會與古代相差很遠,所謂“道義”是過去的一套,在當今社會早已不適應了。我想,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們雖不能回到古代那種簡單的生活中,但是我們是能思考的。古代的“道義”肯定與今世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必賦予道義新的含義。我想,這新的“道義”便是“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