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相跟高大節倒是沒有什麼過節,甚至當初在吳三桂的麾下的時候,兩人還是有些交情的。之所以做出這個決斷,也不是夏國相想要害人,高大節手下的預備軍伍有七八萬人,在他看來這些人經曆了這場大戰,能夠存活下來三萬士卒便是賺到了。
而另一方麵胡國柱在天壽山一戰損失慘重,若是沒有幾個月的時間緩口氣怕是這支軍伍就要廢了,於情於理高大節也該頂上去了。
至於那些說故意放開山東讓滿清趕緊的相應的,在他看來都是些不長腦子的東西。國事當以利益為重,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怎麼幹這種自斷臂膀演苦肉計的勾當,一旦這樣滿清必定對合作的誠意打一個折扣,到時候怕是誰也討不了好去。
在這種情況下夏國相做出的這個決斷可以說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他也相信高大節一定能夠理解他的苦衷,在山東打出一場漂亮的打仗。
而雲南那邊山高皇帝遠,周朝派出的援兵根本不可能迅速趕到,也隻能將貴州等地的兵將調過去救急了,至於能不能成就要看那些兵卒的戰鬥力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壞消息傳了過來,大明延平王鄭經突然發動攻勢,在廣東福建兩地攪得天翻地覆,單憑鄭經那些船隊就足以做到這一點,況且他們這一次作戰可比以往勁頭都足,以往算是以卵擊石,如今打好了可就是開國功臣。
而曆史上台灣鄭氏的宿敵施琅這個時候還在遼東冰天雪地之中研讀兵法,早在十一年前施琅便上書請求征討台灣,但是當時掌權的鼇拜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製勝,計難萬全。所以把他的奏折扔到了一邊,甚至連他在水師之中的官職都給撤掉了,讓他留京宿衛。
本來這個時候康熙已經要平定吳三桂的叛亂,施琅的馬上就能獲得重用,但是因為程孝廉橫插了一手,導致現在他還在遼東宿衛。
沒了這個上天注定的敵人,鄭經可以說是一帆風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上了船就跑,隻要到了海上,僅憑周朝的水師,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周朝如今可以算得上是三麵受敵,滋味十分不好受,夏國相無奈又從海邊的漁民之中招收水師應對鄭經,好在吳三桂經營雲南這麼多年,家底十分豐厚,還能拿得出大把的銀子來。
高大節在山東與袁宗皓苦戰十餘日,卻接到了朝廷無兵可派的旨意,讓他以練兵為主,守境為輔,好生辦差的旨意。他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這些兵源若真是銳氣十足的新兵,他根本就不會寫什麼奏折求援,但是這些新兵的質量實在是太差勁了。
長大了這麼多年,但凡是有心從軍的良家子機會都已經被各大軍伍收攏完了,剩下的便是這些青皮無賴和老弱了。
老弱就不說了,大多數都是弓箭拉不動,拚刀子拚不過,隻能做些輔兵的工作。
而那些青皮無賴還不如這些老弱,打仗之前先要判斷局勢,一旦局勢不利有被人全殲的風險,立刻扭頭就跑,絕不猶豫。指望跟他們談什麼忠君報國,不如談銀子來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