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程孝廉在緬甸積攢了不少錢糧,大軍維持一年沒有什麼問題。四川又有不少無主的封地,把手下士卒的家人沒人都分了十畝地,然後開始耕種,程孝廉當即便下令免除了四川半年的賦稅。也就是這半年裏,隻要是你種出來的東西,一分一毫官府都不會要。
程孝廉當然也想十分豪邁一次性免除一年的賦稅,但是他沒有這麼多錢糧,而且四川沒有什麼天災,百姓也不需要恢複元氣,他們現在需要做的不過是安心種田。
聽到了免除半年賦稅的消息,這些百姓頓時安定了下來,四川屬於誰本來就跟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一聽說免除半年的賦稅,趕緊把田裏的糧食好好耕了一遍,又從荒地裏開辟新的土地,反正這半年的糧食隻要種出來就是自己的,自己田賦稅就不少,荒田的賦稅原本更多,但是這一次不收稅,弄得四川的荒田全都種上了東西。
百姓的思想很簡單,家裏有糧心中才能不慌,起早貪黑辛苦不怕,隻要最後糧食歸他們就好。
而大明的旗號也傳到了江南等地,許多本來在山野之中教書的老師紛紛開始收拾行囊,寄情江水的文人也放下了手中的閑情逸致,開始向著四川進發,他們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回大明去。
這些人雖然沒有什麼官職在身,但是名氣甚高,大多數一方大儒,這些人一動身,江南的許多士族都開始追隨。這些人的本事康熙當然知道,所以雖然他們暗中反清複明,但是康熙依然不敢輕易對他們動手,康熙要籠絡江南士子的心,就不能動他們,這一下好了,趁著兵災戰亂,這些人一股腦全跑了。
江南的那些士族也覺得兵災已經到達了江浙,在這兒就會受到牽連,他們既不喜歡滿清,更不喜歡吳三桂,所以決心千裏去尋大明,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國,舉家搬遷也是可行的。
而這些人根本不知道大明發展成什麼樣子了,有多少人,能不能成功複國,但是他們就是有些固執地堅持,自己是大明的遺臣,必須要與大明同生共死。
史書記載,明末清初三大儒,沒有一個人做了滿清的官,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在貧病之中拒不接受清朝官員的吃穿用品,甚至作詩稱: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這種詩句在文字獄剛剛興起的康熙朝,康熙都不敢對他動手。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影響力。
吳三桂得知消息之後也是暴怒,但是暴怒之後隻有一聲歎息,清朝統治天下的時候都不願意對這些人動手,他吳三桂要是動了手,就是與江南士族作對,到時候吳三桂的名聲就得比大糞還臭。他無奈地搖了搖頭:“大明都亡國三十年了,這些人怎麼就死心眼呢。”
夏國相也隻能苦笑一聲:“他們這些文人都是死腦筋,咱們還是不要惹他們為好。”他也擔心吳三桂一怒之下把人給殺了。
吳三桂笑了一聲:“你放心吧,我不會對他們動手的,況且這些人到了那邊,未必能幫得上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