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津冀一體化需要一隻大手(1 / 1)

京津冀一體化需要一隻大手

卷首語

作者:潘國堯

北京不像有的發展中國家首都那樣有著成片的貧民窟,北京也沒有國內一些二三線城市那樣的棚戶區;北京的城市公交體係是中國最發達的,公交票價是全國最低廉的;北京的社會秩序總體是穩定和有序的;北京的就業機會是中國城市中最多的;北京的平均工資水平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北京的服務業也是中國最發達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已經占到了80%,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北京人說,我們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很多中外“北漂們”也實話實說:我們其實很愛北京。

但是現在的北京肯定還不是一個幸福的北京,因為北京變成了“霧都”,霧霾有越來越加劇的趨勢;北京還成了“首堵”,市內道路越來越擁堵。

北京這是怎麼了?這些年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北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首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特大城市,北京不僅屬於北京、屬於中國,北京也是屬於世界的。

所以,北京絕不能戴上“霧都”和“首堵”這兩頂帽子。

北京怎麼辦?很多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環境的倒逼之下,有關京津冀一體化的問題被重新提到議事日程,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前,中央高層把京津冀一體化上升到了“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

京津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調整和發展的機會。

城鄉二元結構在中國根深蒂固,改革開放30多年中,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大家都想突破這個結構藩籬。政府層麵看,從設立深圳特區鼓勵沿海沿邊對外開放到西部大開發;從支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到推進沿長江產業帶梯度轉移;從設立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等七個國家級新區一直到長三角一體化,珠三角一體化,以及今天被重新破題的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者們其實一直在規劃盡量科學合理的發展新路徑。民間層麵看,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那些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衝動的城鄉投資客們,他們緊隨政府的指揮棒,從內地到沿海,再從沿海到內地,南北轉戰,東西奔波,在政策和市場的縫隙中尋找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可以說,中國官方和民間這種在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引領與跟進的默契,全球罕見。

有人批評中國政府主導的這種發展模式背離了市場經濟的規律,有人也會批評這種政策主導的經濟改革有違契約精神。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大國,這樣一個在戰後迅速成長起來的經濟巨人,這樣一個多民族的有著多元文化基因的國度,如果缺乏一個強有力政黨的正確領導,缺乏上下一致高度默契的奮進作風,改革開放大業是不可能持續三十多年之久的。

再次回到京津冀一體化這個話題中來。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在產業分工、區域治理的合作成果相比,京津冀一體化盡管發軔最早,但顯然成效最不明顯。這是由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基礎甚至城鄉居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不同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政策問題,也無關先來後到的邏輯關係。重要的是,京津冀一體化,現在確實到了政府這隻大手強烈推動的關鍵階段!

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既有首都環境倒逼的因素,也有天津、河北工業化升級的需要;既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現實意義,也有打造深度城市化樣板的長遠考量。這必須是一個全民關注、全國支持的“1號工程”。

當然,在這個工程的推進過程中,如何強化政策的導向性和執行力,如何均衡各方利益的關切,如何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如何突出法治的嚴肅性,如何保證各種監管的到位等,這也將是京津冀一體化打造榜樣工程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