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QE,獨缺中國
觀察
作者:吳迪
1月23日淩晨消息,歐洲央行宣布通過一項總額至少將達1.1萬億歐元(約合1.3萬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來購買政府債券,以便抵禦通貨緊縮對歐元區的威脅。
本項“量化寬鬆”(QE)計劃,內容是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約合698億美元)的債券,直到2016年9月底為止,意圖要把歐元區通脹率推到2%的歐洲央行目標水平,以期刺激歐元區經濟實現增長。2011年12月1日我在香港《信報》寫過一篇文章《ECB不幹預 歐債危機難解》,預言過歐洲需要一個萬億歐元級別的量化寬鬆,並且“歐盟必須對自己的主權債務市場的貨幣流動性背書,這是歐債危機的唯一出路。隻要ECB保證以無限的貨幣幹預使歐豬五國的主權債券收益率穩定在合理水準,資本才會從逃離之路上重新湧回歐洲。在德國央行和ECB作出解決危機的堅決姿態之前,我們應該對待歐元資產采取慎之又慎的觀望態度。”3年過後,預言實現了。隻是這一輪QE來得太遲了。
時至今日,美國的QE搞了6年多,共有三輪,日本的QE也在第3個年頭上穩步前進,成績單就是美國經濟成了全球最堅挺的,日本則更是結束了肆虐十好幾年的通貨緊縮,企業盈利也大幅度改觀。提前動手的,經濟都大為改觀。歐洲央行卻磨嘰了這麼多年。
歐洲央行之所以拖了這麼久,主要是因為其主心骨德國的阻撓。德國央行(Bundesbank)一貫不主張貨幣化政府債務,而且Bundesbank對ECB的貨幣政策影響極大,並且當ECB的貨幣政策要傳導給市場時,Bundesbank是最為倚重的執行者。Bundesbank對貨幣化政府債務深惡痛絕的原因是曆史性的和根深蒂固的:1921至1924年之間,德國欠下了巨額的戰爭債務,德國央行通過大量印錢購買外彙來償還債務,德國馬克開始急劇貶值,劇烈的通貨膨脹開始毀滅德國的貨幣體係、金融市場、國內需求和工業生產,最終導致了納粹上台和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貨幣化政府債務對德國政府和Bundesbank是一個不忍再重複的曆史噩夢。
現如今守身如玉的Bundesbank都放手讓歐洲央行大幹一場了,中國自己的QE卻連影子都沒有。我一直反對單純的降息降準,希望看到中國央行推出更為複雜的貨幣政策——由複雜精密的資產購買計劃組成的量化寬鬆。因為窮極我對超級去杠杆化的研究,我發現單純的降息降準若沒有量化寬鬆背書,其不但不能降低經濟的債務杠杆率,反而會增加。果不其然,降息前後A股暴漲,而且是由天量的杠杆融資驅動,目前的融資餘額已突破1萬億元,民間借貸平均利率高達26.83%。很明顯,降息不但沒有幫助經濟去除杠杆,反而使債務杠杆驟升。A股暴漲是企業、機構和富翁為了從樓市和影子銀行的相關債務中解套所做的一種歇斯底裏的嚐試。
形勢危急,據說人民銀行見降息的效果不彰,正在醞釀降準。兩個錯加起來不會是一個對。量化寬鬆可以給中國經濟釋放出數萬億元的信貸總量,很多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