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曆來認為,利潤是商業活動中永恒不變的中心。無論是管理學中的戰略、組織理論還是經濟學理論中的經典模型都是從不同側麵圍繞這一中心而展開的。因為,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獲取利潤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家公司或一家企業競爭力和生命力的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可信的標準。
通過多年來對世界500強企業的調查,使我有理由相信:開放與自由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一個企業生存所必須的環境要求。2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足以為中國的企業界躋身世界500強提供便利,這就是環境,剩下的就是企業自身的努力所能達到的了。
據說,在中國,幾年前就興起了對西方企業的研究熱潮,關於西方企業經營之道的圖書也是風靡一時,例如《傑克·韋爾奇自傳》、《誰動了我的奶酪》等。這些當然也很有意義,而據我觀察,中國企業最急需的不是類似於通用電氣那樣的管理思想,也不是象戴爾那樣的執行能力——至少大多數企業如此——而是一種在有效的時間內迅速獲取利潤的能力和方法,這就是利潤力,我們姑且這樣稱呼。
為什麼說利潤力是一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呢?觀察東西方的成功企業,無不是利潤力組織,所謂利潤力組織,應該包括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高效的執行能力。利潤力組織能夠以迅速獲取利潤為目標,圍繞利潤做文章,目標統一而集中,全部行動都是為了及時獲取利潤。
第二,迅捷的組織能力。利潤力組織在管理上崇尚扁平化以及走動管理,一切組織和管理方法都是為了迅速行動,而不會在行政上相互糾纏,拖泥帶水。
第三,清醒的認知能力。利潤力組織對自己所處的位置,包括行業地位、產業地位,以及在消費者中的定位認識明確,他們不會胡亂地尋找利潤區。
第四,持續的學習能力。利潤力組織是不斷創新、不斷學習的組織,他們敢於嚐試,總是能看到一個個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向他們招手。
那麼,說來說去,如何定義利潤力呢?
對於一個創業者而言,如果有人願意給你100萬,有人願意給你獲取100萬、1000萬,乃至更多財富的方法和力量,你選擇哪一個?也許更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會選擇前者,但是本書和那些少數的成功者站在一起,我們選擇後者。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魚,當然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因為方法可以長期使人受益,而成果隻能滿足人的一時之需。對於有遠見的人來講,哪一個更重要當然不言自明。
本書之所以本書取名為《利潤力》,就在於它的核心內容告訴人們如何掌握獲取利潤的方法。方法重於利潤本身。
本書直接以利潤以及獲利方法為對象展開研究。結合我多年來對西方以及中國企業的觀察所得,結合各方麵的案例回答了企業運營中的一係列核心問題:為何有的公司能逐年創造持久、高額的利潤?為何它們總能先於競爭對手發現該行業的不斷變動的利潤區?
為何其他公司因其傳統經營之道變成非利潤區而受挫?等等。
本書涉及核心競爭力的界定與獲得、銷售及其相關運作、核心業務的界定及獲取、企業設計和利潤區的發現與創造等一係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來揭示利潤的最佳創造方法。並結合企業的文化形成和理念創立、市場的占領及和維護以及管理者的素質闡述了企業長期發展的要件。我想這些是中國企業界最需要的東西。
最後,祝願中國的讀者以及中國的企業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發展。
克拉森
2004年2月於洛山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