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愛
蛋撻是許多人最愛的下午茶小點心(沒有之一),甜甜的口感,酥酥的餅皮,讓人神往。隨便搭配一杯喝的,便成就了一餐美味下午茶。
蛋撻(Egg Tart),台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麵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蛋撻的分類
牛油蛋撻
牛油蛋撻撻皮比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塊盆狀的餅幹,有一陣牛油香味,類似西點常用之餡
雪鉿蛋撻
批底皮(Pie Crust),口感像曲奇一樣,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稱。
酥皮蛋撻
酥皮蛋撻撻皮的為一層層薄酥皮,近似西點的牛油酥皮(Puff Pastry);但因使用豬油(Lard),口感較牛油酥皮粗糙。另因撻皮較厚,故酥皮蛋撻的餡料量較牛油蛋撻為少。除以砂糖及雞蛋為蛋漿的主流蛋撻外,亦有在蛋漿內混入其他材料的變種蛋撻,如鮮奶撻、薑汁蛋撻、蛋白蛋撻、巧克力蛋撻及燕窩蛋撻等等。
葡式蛋撻
葡萄牙式奶油撻,又稱葡式蛋塔,港澳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其焦黑表麵(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是其特征。相傳最晚在18世紀葡萄牙裏斯本熱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發明的。1837年開始在世俗餅店有售,當時因為店子位處裏斯本的貝林區而稱為貝林撻。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裏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點心Pasteisde Nata後,決定在傳統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意,於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島開設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
食用禁忌
脂肪多多,不飽和脂肪酸更多
雖然蛋撻讓人欲罷不能,但我們還是要吃的健康。蛋撻和米飯不同,米飯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而蛋撻則超過60%來自脂肪,雖然兩者的熱量差不多,你卻吃進去非常多的油,而且你不會馬上有飽足感,會讓你一口接著一口。而且在這些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又占56%,專家建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脂肪占總熱量30%以下,飽和脂肪酸不超過三分之一,所以蛋撻的成份是非常不利心血管健康的。
正所謂,少吃多滋味。對於蛋撻的美味,很少人能抗拒,既然如此就要把握分寸,緊記:適可為止,回味無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