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延遲(2 / 2)

的確,趙期昌選拔中軍牙將的態度有問題,兵部恨不得將各處新銳將領一股腦塞到趙期昌這裏,想著強強聯手在宣大狠狠出一口氣。

王尚學也摸不清趙期昌態度,稍稍推斷無從下手,隻能說:“大司馬,下官認為趙梅川召集邊塞出身的老將,意在摸清宣大各路兵馬底細。”

“哦?詳細說說。”

丁汝夔被勾起興趣,宣大軍是官軍,趙期昌部是官軍,彼此都是官軍又有兵部這個大基本盤兜著,又是一次需要彼此合作的軍事行動,雙方彼此的情報可以說共享的。

可這些都是表麵的情報,就連兵部調兵時判斷部隊的戰鬥力也隻能估量個大概,兵部隻能估計出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下限,對於戰鬥力上限則無法、也無從估量。

一支軍的曆史戰績、現任主將、兵員成份、軍械質量、操練密度、糧餉補給優先級都是兵部判斷一支軍隊戰鬥力下限的標準所在。

在王尚學的解釋中,趙期昌即將趕赴宣大作戰,將宣大兩鎮十三路兵馬的強弱底細摸清楚,也方便在戰場上進行取舍。

這裏的各路兵馬的強弱,趙期昌要的不是其戰鬥力下限,更不可能期望這些部隊能在戰場上發生爆發狀態,所以也不需要確定對方的戰鬥力上限。

趙期昌要了解的,就是各路軍隊的平均戰鬥力。這種平均戰鬥力估摸計算的變量太多,所以不能依靠某些標準,最可靠的就是看這些軍隊留給曆代同僚的印象。

這些混日子的邊塞老將,不說絕對,起碼能給趙期昌一個可靠的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

而王尚學的這番見解,也贏得了丁汝夔的認可。

故而,幾天後一場如紗細雨籠罩下,文淵閣中,首輔嚴嵩問及此事時,丁汝夔照搬王尚學的看法進行解釋。

嚴嵩聽了摸著山羊須,神態嚴肅:“看來,他信不得宣大各路兵馬。”

“閣老何出此言?若是信不過,又何必大費周章選拔老將?”

嚴嵩目光嚴肅看著丁汝夔,聲音沉肅:“這一仗,輸不得。寧可贏得遲一些,等了五六年,再等三四月也不算長。”

看嚴嵩的架勢要準備更加全麵後執行宮裏的作戰計劃,丁汝夔裝起了傻不願主動開口,問:“閣老的意思是?”

“沒什麼意思,隻是雲南那邊兒戰事順暢。可不論雲貴兵馬,還是巴蜀、廣西土漢兵,都對山東客軍持有非議。不如安排漕船,將這支兵馬調歸京師。”

嚴嵩說著語氣順暢,顯然是早有腹稿:“沒有這支兵馬輔助,趙梅川僅靠本部與保定、河南征集的別部,是無法與韃虜硬碰的。若雲南舊部北上參戰,趙梅川足以與俺答一戰。就算敗,也不至於太過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