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銅礦(2 / 3)

趙顯拱手:“家主,今日墩中,下麵五個莊子都來了人,看各處青壯言行,從征意願強烈,是否擴充家丁?”

他錄名族譜為三房別枝,可時間太短還沒有融進來,他握著家中子弟操訓事情,也不會出現尾大不掉的事情。

趙期昌飲一口茶,道:“這事情麻煩,等大軍後撤後要敘功升賞。此戰我趙家、王家子弟奮勇爭先,不少人會被委以官職。而捕倭軍名額擴增,最少一半要歸我三房。而兩三年內,我不準備再從征打仗了。”

趙財感覺自己老爺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子,打仗就是撈好處,幾條人命換幾百人一年都掙不來的財富,是很賺的。

隻是疑惑,問:“老爺,這是為何?”

趙期昌輕歎:“打不動了,這回折損的弟兄,都是衝在前頭最有膽氣的那批人。家中子弟操訓日淺,能打的這麼死了,不能打的活下來,再打一場,估計家中這一代人就廢了,會後繼乏力。”

說著,趙期昌露笑:“何況,我趙家不是幾百年的望族,宗族子弟不盛,不能這麼拚。待夏收家中基業穩定後,家中花錢給子弟成婚,才是持家首要之事。”

這裏要說明一下趙期昌所部的子弟兵構成,除了王家的人外,餘下的人性質就分為三種,一種是家丁仆僮,這類人立的軍功都會統計在趙期昌頭上,是沒法子接受衛裏派遣職務的;一種是家中子弟,有自由身,幾乎身份都是軍餘,都是可以憑軍功升官的;第三種就是門客、幕僚,屬於半自由身,軍功雖然也記在趙期昌頭上,可人家若有上頭人賞識,也可退出,以自由人的身份擔任官職。

朝廷的製官,體製中的官位都是公器,是不能授予私人家奴的。因為家奴效忠對象是主家,不是朝廷。這是一條鐵規矩,趙期昌是沒心思去碰觸。

反正人都是可以變通的,他賜予慶童、趙顯子弟身份,這些人照樣當了朝廷的官,依舊會心向他趙家。

普世觀念擺在那裏,當個別人弟子就要跟別人坐同一條船,更別說當過別人的家奴。一個人若反戈相向師門、曾經的主家乃至是朋友,那這個人一輩子那就那樣,沒人會再信任他。

而家丁這種身份牢固性非常強,趙慶童、趙顯二人,這輩子若背離趙期昌,名聲就徹底毀了。

將門的家丁受數量限製,都是主家言傳身教帶起來的,一個個論本事、眼界外放,當個隊官、哨官都是沒問題,再不濟也能當個合格的伍長、什長,因為這幫人活著就為了戰鬥。不合格的,早就被種種原因所淘汰。

幕僚這類身份穩固性不如家丁,勝在機密,多是官員、武官親友充任,幫著參讚軍政,也積攢自己的經驗。

而門客穩固性不如幕僚,可以說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所以,大明朝裏,招收家丁最多的是武官;幕僚最多的是文官;而門客這種人,最多的擁有階層是宦官。他們不敢養太多家丁,這代表武力,也不敢養太多幕僚,這代表機謀。

不是宦官們不想養家丁、幕僚,這兩個身份對下麵人的限製在法律、道德層次更強。可他們不敢養,養了就是自尋死路。隻能養牢固性最差的門客,門客這東西看感情,感情好的也能做殺人的事情,也能做參讚決策的事情。

從這個層次上來說,皇帝對武將的容忍限度更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宦官建立強盛的私人集團。

而這一戰中,首級軍功這東西分配權在趙期昌手裏,他隻要給內部斬首者給與賞賜,那首級軍功的處置權就在他手裏。該賣的賣,該合理分配的就合理分配。

反正在官麵檔案裏,趙家子弟表現好的,他都分配了首級軍功。撈不到幾個百戶官位,總旗、小旗之類的可是一抓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