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領俸祿(2 / 3)

一大早很多衛所軍官都雲集衛衙門,有的軍官在外來不了,家裏婆娘和孩子帶著背簍、竹籃過來領取俸祿。

趙期昌抵達,看著中堂左邊那邊人山人海,根本擠不進去,幹脆來到藥房。

白慶喜在屏風後麵打哈欠,見趙期昌進來,揉揉惺忪睡眼指著麵前桌上布袋不屑笑道:“看看,小爺也被欠餉了。”

趙期昌提起布袋掂了掂,不到三十斤,遠遠不夠白慶喜六鬥月俸,扭頭:“怎麼才這麼點?”

“兩石糧食折算一兩銀,銀糧占五成,寶鈔占三成,還有兩成由鹽補上。”

白慶喜慢悠悠說著,伸出手掌扣著指頭:“六鬥月俸算下來,實發三鬥,銀糧對半,一鬥五升的米,銀子折成錢,是七十文。還好衛裏有良心,沒學縣衙門發小錢,發的是官錢。”

一兩銀等於一千文小錢、惡錢,也等於七百官錢。

混賬一點的衙門,用小錢充作官錢發俸祿,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至於在俸祿中摻水的寶鈔,就是很好看的廢紙,再無他用。此外發下來的鹽還算可以,是上好的官鹽。可山東這地方還是靠海的登州衛,誰家會缺鹽?

趙期昌又提起布袋掂了掂,詫異道:“這麼說,老子才能領三石米,一兩五錢銀子,還有一石鹽?”

他直接將寶鈔省略,白慶喜哂笑:“想得美,李虎臣領了三石米,一千文官錢,鹽隻有三鬥。這邊發的鹽是按著曆城那邊市價算的,不是按咱登州的價錢來算。”

沒看錯,登州的鹽與山東省會所在的曆城鹽價差三倍多,鹽運就是如此暴利,運到河南更值錢,能有五倍的利潤。如果自己產鹽,進一步壓縮成本,十倍利潤不是空話。

某些喪心病狂的地方,能給兩石沙土摻一石鹽當三石鹽賣!

又打著哈欠,白慶喜將鬥篷蓋好,指著門外道:“我的人都候在外頭,銀子就在米袋裏,當麵看看,沒問題的話,別影響小爺休息。”

趙期昌手伸入米袋,掏出兩包等重銀子,掂了掂,看了看指間米粒,很失望搖搖頭。

十石的俸祿,直接被砍掉一半,他該說什麼好?

做官已經比平頭老百姓幸福很多了,可還要上下打點,走各種人情慣例,還要養家人,養長隨家丁,畢竟孤零零一個人上班太傷體麵。武官要養家丁保證戰鬥力,文官排場更大更講究體麵,俸祿還這麼攔腰砍,誰能受得了?

這是品級官的待遇,雖然砍掉一半,可日子能勉強過下去。最可憐的是沒有品級的吏,如白慶喜的軍醫提調,如果是戰時還好說,平時也就月俸六鬥,若不撈外快,怎麼養活一家子?

這不是在鼓勵大夥過清貧清廉的日子,分明在鼓勵大夥撈外快養家糊口!

提著米袋,趙期昌頗有些無語出門仰天望了望,直入後院找戚繼光。

戚繼光也剛把自己的俸祿領取,他是正四品衛僉事,月俸二十四石,實領六石米,兩千文官錢,以及八鬥鹽,兩匹布,還有補助的木柴、木炭,草束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自然還有厚厚的一疊印刷精美寶鈔。

他正指揮自己家丁搬運祿米,直接吃祿米就是戚繼光也吃不起,把上好的新米搬到糧店換成雜糧或粳米、陳糧,才是過日子的正確方式。

衛裏軍官的俸祿都是從下麵收上來的,扣除俸祿所需、和必要的操練用度、積存外,多出來的都會上繳都司府。基本上很難有多出來的,必須要將規定的額度交上去,不夠的話隻能侵占積存額度、再次操練用度,最後不得已才會對俸祿預存的錢糧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