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以灰色關聯度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並運用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拉力度等指標,對甘肅省1978~2008年間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其次為第二產業,影響最小的是第一產業。本文對結果進行分析並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甘肅;產業結構;灰色關聯;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成長歸根到底是由產業成長和產業間循環推動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成長和產業間關係協調,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關鍵。
在西方的經濟理論中,對產業結構最早論述的是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術》中提出:“工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又比工業多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了產業部門、產業發展及資本投入應遵循農工批零商業的順序。此後,克拉克受配第等有關思想的啟發,在《經濟發展條件》(1940)一書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研究了經濟發展同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規律,指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為主向第二次產業轉移,隨後向以第三產業為主轉移。由於受到克拉克觀點的影響,庫茨涅茲(1949)在論述國民收入的度量問題時提出,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度量必須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去衡量。為此,庫茨涅茲(1957)用50多個國家的截麵數據和長期曆史數據做了統計分析,認為:(1)農業部門實現的國民收入比重,在整個國民收入中隨著經濟發展處於不斷下降之中;(2)工業部門實現的國民收入比重,大體來看呈穩定上升趨勢;(3)服務部門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都是上升的,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卻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近年來,產業結構因素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引起廣泛重視,並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獻。國內學者幾乎一致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助於經濟增長,而不同階段的經濟增長也會帶來產業結構相應的變動。
一、甘肅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產業結構擺脫了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全,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的局麵,並且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使甘肅產業結構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
1978~2008年,甘肅經濟總量及其各個產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5.5%,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和13.1%。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宏觀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關係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變為2008年的16.1∶40.6∶43.3,第三產業上升了19個百分點。
從三次產業的產值來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互不相同。由表1可知,第一產業比重自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趨勢,1995年為19.84%,到1999年上升到20.06%,增幅較小,從2001年以後,基本呈穩步下降趨勢,到2008年,第一產業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為14.55%;第二產業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趨勢,到2000年比重為40.05%,從2001年由下降轉為上升,2008年為46.33%,增幅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呈下降趨勢,但相對穩定,接近40%。(表1、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