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結束
卷首語
作者:金煥民
在發達國家,企業界一定明白,一個繁榮時期之後,必然麵臨一個相對蕭條的時期。戰後“黃金時期”之後,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蕭條時期;九十年代的持續繁榮之後,是2008年之後的金融危機。而一直處於高歌猛進市場環境中的中國企業則未必知道。
中國長達30年的戰略機遇之後,則是始於2008年的經濟下行。有學者說中國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有學者說中國經濟進入了“拐點”,中央給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無論是哪種說法,從本質上看,它們都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從改革開放的大勢上看,是大規模“學習和模仿”時代的結束,是市場剛性需求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
“以市場換技術”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其主要目標是通過開放國內市場,引進外商獨立投資或合資,引導外資企業的技術轉移,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並通過消化吸收,最終形成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市場,即國內需求,讓出市場是指允許部分國內需求讓外資企業來滿足。技術必須是高於我國或我國不具備的,利用它能生產出我們國內還不能生產或是能生產但質量差、成本高、資源消耗多、缺額大,需要長期大量進口的先進產品。“以市場換技術”,不是將市場份額直接給予外資企業,而隻是將市場對外開放,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提高技術水平、研發水平、管理水平和營銷水平,最大限度地奪回市場。
由於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巨大差距(這種巨大差距在實踐中表現為巨大的學習和模仿空間),使得中國企業在長時間形成了大規模的學習和模仿運動。對於這種現象,不需要做出什麼辯護,這既是新興國家在趕超發達國家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又是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也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相互搭便車。中國企業的學習與模仿行為之所以引起注目甚至非議,原因僅僅是規模過大、速度太快、成就太顯著。
但這種壓縮式的學習和模仿過程,客觀上也使得中國企業沒有時間,甚至也沒有動力展開技術創新並同步建立自主創新能力。而這種經濟規模和創新能力的不匹配,發展到2008年達到臨界點。其本質是,學習和模仿空間已經不足以支持中國企業繼續高歌猛進。而且,正逢其時,又出現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在學習和模仿空間壓縮條件下,世界金融危機使得中國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相對困難,與此同時,另外兩個重要變量也放大了中國企業所承受的壓力:一是中國市場剛性需求的增長速度大大趨緩,二是市場快速增長帶動的產能過剩迅速突顯。
從營銷的主旋律上看,是價格競爭時代的結束。
學習和模仿伴隨的必然是價格競爭:中國大中型企業對跨國公司的學習和模仿及對它們的價格競爭;中國中小企業對大中型企業的學習和模仿及對它們的價格競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代工及對中國工廠的價格壓榨。
這種競爭既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品質,同時也將中國企業逼到了成本和價格的臨界點。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要麼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要麼在虧損或者破產的邊緣掙紮。
一個時代的結束,要麼是喜劇,要麼是悲劇。當一個時代的結束迎來的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時,它就是喜劇;而當一個時代結束,且僅僅是結束時,那它一定是悲劇。
而中國企業,包括那些市場影響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存在的最致命問題是,用極致的營銷技術裝扮本質上仍然屬於模仿範疇的產品。
即使是中國企業界的風雲人物,也似乎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不走出模仿的慣性思維,是成就不了強大品牌的,也是走不出中國國門的——除非你甘願做跨國公司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