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作為一本小說,“如果高中棒球隊的女經理讀過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學’”很難算得上吸引人的書名。但在2010年,《如果》一書成了日本最暢銷的出版物之一,銷量超過100萬冊。岩崎夏海的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十幾歲女孩川島南為棒球隊管理事務的故事。由於震驚於棒球隊員如此缺乏進取心,她著手增強其集體凝聚力,並將棒球隊的目標設定為進入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但她怎麼做才可以把烏合之眾變成獲勝團隊呢?在尋找方法時,她邂逅了彼得·德魯克1973年的巨著—《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南很快懂得了設定明確目標的重要性。(德魯克寫道:“目標不是命運,而是方向。”)然後,她接受了德魯克的各種管理理念,這體現在那本書的章名上:“南著手進行營銷”、“南嚐試發揮隊員的長處”、“南著手進行革新”、“南對於真誠的思考”。

作為一位教導日本管理人員如何經營企業(以及向世界推銷日本)的人物,德魯克在日本一直備受崇敬。南的特立獨行在日本迅速引發了一股德魯克的熱潮,《管理》一書在2010年上半年售出約30萬冊,3倍於其之前26年的總銷量。岩崎夏海將部分稿酬捐贈給日本德魯克研究會和德魯克管理學院。但這部小說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它還促進了對日本商業模式的討論,日本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憑借一係列管理創新—如“精益生產”和“即時交付”—撼動了商界(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德魯克),但它已深陷一場長達20年的衰退中。日本的企業是否應該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而不再執迷於隨大溜?它們是否應該采用更明確的業務結構,而不是漫無計劃地擴張至數十項業務?在德魯克逝世5年後,他仍然顯得如此重要。

1996年,我和阿德裏安·伍爾德裏奇出版了一本關於管理專家的書籍,《企業巫醫》。這本書的銷量雖然不如《如果》,但還算不錯。我們很幸運,在過去的十餘年,管理理論行業迅速擴大了其帝國疆域。企業再造專家們以提高企業效率的名義撕裂著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成千上萬的工人被解雇。慷慨激昂的大師—如湯姆·彼得斯和加裏·哈默—關於“如何跟上最新管理理論潮流,否則就會麵臨毀滅”的講座不斷贏得管理人員的滿堂彩。商學院和管理谘詢機構持續甄選著世界上最優秀及最聰明的人才。

但正如《企業巫醫》指出的那樣,管理理論帝國幾乎在每一條戰線上都遭到抨擊。《商業周刊》揭露,一個主流的企業再造谘詢機構涉及一項推動其書籍進入暢銷書排行榜的造假活動,該機構自行購買了數千冊書,就存放在牽引拖車上。當公司意識到備受企業再造專家們指責的“脂肪”實際上對其生存必不可少時,它們開始抱怨得了“企業厭食症”。與此同時,日本—一個被認為是管理理論偉大成果之一的國家—深陷一場經濟衰退(可悲的是,它一直未能擺脫衰退)。

《企業巫醫》試圖完成兩件工作。其一是評估管理理論:在數以百計的管理理論中甄別出有益的,即在泥沙中發現寶石。我們確實認為這裏麵蘊藏著寶石,如德魯克著作這類有助於解釋現代社會一些偉大變革的思想瑰寶。許多人之所以購買《企業巫醫》這本書,是因為他們把它當作一個有用的過濾器:既然我和阿德裏安已經審視過所有的理念,那麼他們就不需要再做一遍了。而《企業巫醫》的另一個意圖是,描繪這個銷售這些管理理念的龐大產業。我們指出了這個現象,許多評論者都對該產業的規模大為吃驚。由於書名的緣故—將顧問和專家貶稱為“巫醫”—我們迅速為人熟知,也迅速地(而我們很難稱其為不公正地)得到了另一些質疑大師的書籍的支持,諸如艾琳·夏皮羅的《會議室裏的流行語:即時解答時代的管理》、詹姆斯·奧謝伊和查爾斯·馬迪根的《危險的公司:谘詢巨頭與它們拯救並毀滅的企業》。此後還有更多的跟隨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菲爾·羅森茨魏希2007年的《暈輪效應》—該書客觀地批評了《企業巫醫》過於善待ABB集團及其前總裁珀西·巴內維克—以及馬修·斯圖爾特的《管理谘詢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