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競爭哪兒錯了:競爭的狹隘性(1)(1 / 2)

(第一節)審視競爭:競爭概念

競爭這個詞,並不是產生於經濟領域。過去,人們更多是用之來形容動植物界的優勝劣汰。後來,人們觀察到在商品經濟中也存在這種不平等的狀況,因而才將之引入經濟範疇中。中外學者對競爭的定義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綜合之,我們可以大致得出下麵的概念:競爭,是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各社會集團、各社會成員之間為了爭奪更好的購買、生產、銷售等商品生產和流通條件,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進行的鬥爭。有幾點必須注意:(1)競爭是與商品緊密聯係的。原因很簡單,競爭是因為交換的困難才產生的,而隻有商品是純粹為交換而生產的。(2)競爭是不同集團、不同成員之間經濟利益的爭奪。這個命題,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不同集團、成員的利益無法統一到一起呢?結論似乎隻能是,目前,人類仍有自私的一麵,而利益是有限的。但根據我們的基本觀點,這種有限性隻是在橫向上存在,而在縱向上,由於新的機會來臨,新的利益會產生,因而它又是無限的。(3)經濟利益的爭奪形式是通過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而非直接搶占。這也就是說競爭為什麼是門“藝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論這項“藝術”多麼高超,它在給些人帶來好處時,總讓另一些人倒黴,而且數量未必比前者少。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隻有競爭,價值規律才能成為‘唯一的調節者”。西方經濟學理論同樣承認,競爭使價格作為產出量的杠杆而發揮作用。一種商品當市場供給小、價格高、利潤大,於是進入的廠商增多,商品供應量增加,價格下降,利潤減少,迫使實力不濟的企業退出競爭,於是供應量又減少,價格又上漲。正因為如此,競爭做為經濟的一種調節方法,備受學者推崇。但是,這種說法隻有理論上的意義,而在現實中卻行不通。中國長虹電視機1997年產量600萬台,預計到1999年將增至900萬台,TCL電視機廠也決定將生產規模擴大到500萬台,還有康佳,還有熊貓等等廠家也在發展。在競爭中,的確有大量企業退出,但存下的企業,卻以巨大的規模壟斷了市場。企業的目標很明確,隻有大規模,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把價格往下壓,才能讓實力不濟的對手無法承受,企業才能生存。但問題是全國年產3000萬台的總生產能力,需要多少家庭去消費呢?顯然,國內市場已漸趨飽和,而國際市場中,麵對日本等國,我們的市場又有多大呢?因而競爭對社會的促進作用不是沒有,但作用卻的確有限。

一、競爭的形式

競爭的形式,有以下劃分:

1.賣者與賣者的競爭。這種競爭出現於買方市場,即商品供過於求。銷售者為了加速資金周轉,希望盡快將商品賣出去,於是通過各種手法,加速購買。這種競爭中,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降價。在中國市場中也充塞著各種折扣廣告之類的東西,消費者們莫不以此高興,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最終的獲益者。但從全社會看,降價的單位必然減少利潤,而這些單位的員工必然也受到影響。這些員工也是消費者的一部分,單純的降價,無非是將利益從社會的一邊移到了另一邊。

2.買者與買者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出現於賣方市場,即商品供小於求。由於商品的有限而買者又必須購買,於是雙方就可能互相抬價,以獲得商品。這種競爭本質上和上麵講的賣者與賣者的競爭是一致的。受損的是買者,獲益的是賣者,而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也隻是一種轉移。

3.賣者與買者的競爭。理論上,商品應該等價交換。可是人的本性決定了買賣雙方都想以不等價的交換而從中獲得好處。於是就存在一個誰控製誰的問題。如果賣方的產品獨一無二,而買方又非買不可,於是買方受控於賣方;反過來買方極少,而賣方又不容產品積壓,於是買方控製了賣方。誰輸誰贏一望而知。

二、競爭的內容

競爭的內容,主要有:

1.價格競爭,是指以相對於競爭者更低的價格出售產品,其理論基礎是“薄利多銷”但是這種古典的理論現在似乎並不管用了。價低不一定就讓消費者認為物有價值。相反,有的東西代表的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別的東西。例如,派克鋼筆在價格昂貴時,銷路很好,利潤很高,可是一旦其進入中低檔筆市場,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富有”“品味”等內在無形價值在人們心中破滅,於是銷路未見大開,反而失去了大批肯出高價的顧客,利潤一落千丈。同樣,價格大戰對社會財富的增加沒有任何好處,實在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企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可采用的。遺憾的是,我國一些企業不了解競爭的教訓,又狹義地理解競爭就是價格大戰,於是動輒挑起價格大戰,搞得市場一片混亂,結果自己未必得益,整個產業更是損失慘重。說到底,價格競爭是最激烈的武器,同時也是競爭中最沒有藝術,不講道義的手段。一個企業沒有在產業中樹立絕對的優勢,價格大戰始終是弊大於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