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選之後,總統和總理之間的分工也頗為有趣。雖然總統有權任命總理及內閣,但總理基本上是由議會多數派決定的。如果議會多數派和總統不同屬一個政黨,則可能出現總統和總理異黨同治的情況,這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曆史上已經出現過四次了。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大事的走向,是總統影響力更大,還是總理說了算,實在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尋求微妙平衡的局麵。
法國人也慢慢認識到這種方式的弊端,在2002年希拉克任內,將總統任期從7年改為5年,和每5年一次的議會保持步調一致。避免因任期不同帶來的錯位,而且議會選舉現在安排在總統選舉後一個月舉行,基本上,選民會給新總統麵子,給他的政黨以議會的多數席位來配合他的施政。
而對總統候選人的平等對待,更是在細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一輪選舉的10名候選人,無論是競選連任的總統薩科齊,還是明顯就是打醬油的普通候選人,每個人在電視上宣傳的廣告時間是一樣的。選舉委員會為每個候選人製作了時長相同的電視宣傳片,拚接在一起循環播出。而在今年的俄羅斯大選中,普京顯然利用了他掌握的國家資源,在競選階段為自己增加了不少曝光機會。
到了第二輪直接PK階段,兩名候選人進行電視辯論,每個人麵前擺一個計時器,計算每人發言的時間。居中有兩名主持人把握局麵,確保最後每個人發言時間完全一致。當我看到最後奧朗德和薩科齊的發言時間精確到秒的完全一致時,不由得為法國人對平等的“鑽牛角尖”歎為觀止。
在投票站裏,追求平等的細節也處處可見。法國居然是一個沒有實質性選票的國家。別的國家都是製作一張選票,把所有候選人的名字列在上麵,然後由選民在上麵打鉤畫叉。而法國居然是把每位候選人的名字分別印在一張薄薄的64開紙上,由選民在投票站自取多張紙片,然後躲在簾子裏把印有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名字的那張紙放在藍色小信封裏,同時把印著其他候選人名字的紙片丟棄。這樣的做法很不環保,產生了很多紙張垃圾,但它唯一的好處是避免印製的選票上候選人名字的先後排列順序給選民帶來潛在的心理影響。法國投票站的工作人員還需要不斷補充每堆候選人紙片,使它們看起來保持相同的高度,不給後來的選民造成某個人比較熱門的心理暗示……
這些費盡心機的設計,體現了法國人從18世紀以來對政治哲學的潛心研究和不斷運用調整。天賦人權與平等權,通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這些徹底打破皇權貴族,打破等級階層的暴力革命,深深地貫徹到法國社會和法國人身上。
然而,聽起來這麼“森嚴”的投票製度,在現場操作上卻平易原始得令人難以置信。投票站沒有警察,也沒有義務監票員,更沒有電子攝像頭。選舉日當天投票結束之後,不像英、美、俄羅斯等要把選票集中在一個較大的投票中心公開清點,幾個工作人員直接在小小的投票站就可以開展計票工作。
投票日當天晚上,我在巴黎第15區的第8投票站就曾親眼目睹了計票的“盛況”。
18名計票誌願者分成4張桌子坐著,像牌友一樣麵對麵。工作人員掏出一把鑰匙,把票箱僅有的一個小鎖頭打開,從裏麵取出了選票,疊好之後分給誌願者去統計。
計票誌願者的報名相當隨意,很多是投票當天才報名的。那一天是周日晚上,很多人不願意來幹這個不給錢的差事。
計票的過程,完全是人工的,靠筆和紙完成的。最後計算選票總數的時候,工作人員掏出一個袖珍計算器在那裏啪啪算著。中間算錯了,重來一次,工作人員頭上有些冒汗,最後總算把數給對上了。隨後,另一位工作人員掏出手機,向市級選舉委員會報告結果。投票站主持人最後把所有選票裝進一個手提箱裏,步行送到選舉委員會去。
這樣的“簡陋”計票實在讓人咋舌,“臨時工”計票人員完全有機會在其間造假,可是選舉塵埃落定,卻無一例汙點記錄。
由此而想,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帶來的公信力,可以免除層層設防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建設成熟社會的經濟賬,這樣算是不是更清楚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