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兵,來去如風,清風戰部這個名字倒也合適。”計無策認真的將秦百川的構想牢牢記在腦海,也是附議道。
“偵察兵是重中之重,我們選拔的原則便隻有一個,那就是寧缺毋濫。”秦百川仔細解釋道:“按照我們現在的構想,極樂軍是千人建製,那就是一個團的規模,團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分連、排、班幾個單位,那我覺得最好能建立一支兩百人的斥候隊伍,爭取讓每一個排都有幾名斥候——因為日後我們不排除有小規模作戰的可能。”
“兩百人,稍微有些多了,不過卻也不妨事。”計無策很快便明白了秦百川的心思:“戰事未起,他們便當做普通的戰部,若是發生戰事,執行偵察任務的同時,也可以當做奇襲戰部使用,這麼說的話,人數倒也不多。”
“嗯。”清風戰部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解決了偵察的問題,也完成了秦百川對方子長的承諾,他鬆口氣,繼續道:“除掉偵察兵之外,剩下人我考慮可以分成三組,遠攻、近戰以及輔兵,戰部的名字我沒想好,若是以後有勢力和清風書院一樣,想要花銀子讚助咱們分割出來的戰部,那便以他們規定的名字命名,若是沒有……就叫秦部、百部、川部算了。”
譚教頭和計無策同時哭笑不得,以先生的才華想幾個戰部的名字當然不是什麼難事兒,可他偏偏懶得動腦,竟用了如此草率的做法。譚教頭心裏覺得好笑,道:“以先生的名字命名戰部,我看不如以望江、尋秦、丘山更為實在,如果先生組建一支女子戰部,百花也能入選。”
“先生說的也對,戰部名字不重要,如何相輔相成、克敵製勝才是關鍵。”計無策撓撓頭,笑道:“遠攻、近戰、輔兵,先生的構想不能說有錯,可我覺得還是少了兩個兵種,防禦和火頭軍。”
譚教頭點頭,防禦兵種一般指的是盾甲兵,是一支成熟部隊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火頭軍的重要性更不用說了,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不吃飽哪裏力氣打仗?在這倆人看來天經地義的事情,秦百川卻搖頭給予了否定。
“千人戰部對萬人軍,防禦還有什麼用處?秦某也不止一次說過,我要將這少年軍訓練成為狼,狼若是收起了爪牙,那還叫狼?”秦百川的態度很堅決:“極樂軍不收留廢物,即便是火頭軍也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當然,也不是說咱們就不準備這兩個兵種,都放到輔軍當中。”
譚教頭和計無策雖然不敢苟同他的建議,可是見他如此堅持,兩個人誰都沒有多說,點頭表示默認。由於譚教頭和計無策都認為秦部、百部、川部頗有些草率,最終秦百川決定拷貝以前從電視上看來的戰隊名字,所謂“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重新命名。
清風戰部名字已定,所謂其疾如風指的是動作神速,這非常符合斥候的要求,故而沒有做任何改動,其徐如林、不動如山,前者指的是行軍隊列如森林井然有序,不動如山指的是防禦陣型不可動搖,這兩個顯然跟秦百川的對極樂軍設定不符,直接摒棄。
最終,負責遠攻的戰部被定名為烈火戰部,隻要戰事發生,遠攻必然要首先發難,這也正符合侵掠如火所說侵襲驚擾,如烈火之猛,不可遏製的深意;至於近戰戰部命為雷霆戰部,所謂短兵相接,應可霆雷,觸之必斬;最後一支戰部命名為如陰,雖有點女性化,但這支輔兵隊伍承載了輔助作戰、防禦、後勤等隻能,而難知如陰,指的正是深密藏形,有如陰霾彌漫,莫辨辰象,倒是符合這支戰部的性質。
四大戰部名字確定之後,秦百川又根據戰部不同的特點結合在影視劇上學來的軍旅知識,又提出了關於訓練方麵的建議,比如四大戰部各自獨立,各有特色,但是在作戰當中需要采用八人一組的協同作戰方式,再比如,由於如陰戰部承擔火頭軍的職責,那麼他們的負重就至少要比旁人高出三成,訓練量也要加大一倍以上。
以秦百川的能力,提出的自然也都隻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建議,但是自古細節決定成敗,在這一點上秦百川始終堅信不疑,至於如何教授軍士排兵布陣,如何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這些則是計無策和譚教頭需要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