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意義解讀
財政金融
作者:王誌剛
摘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解決農業財政問題,實現全民經濟提升。農村經濟主要來源是農業的收入和國家政策的發放,而農業財政支持政策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利用農業資源來增強農村的經濟收入,推動農業發展。農業財政支持政策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也能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本文就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意義,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財政 支持政策路
由於我國農村發展較為落後,農村的產業與經濟均達不到標準,城市與鄉村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收入越來越低,盡管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已經加大力度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卻仍然不能收獲理想的果實。近年來,我國提出了以增加農業財政支出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經過實施,我國多數地區的農村普遍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見,農村財政支持政策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正呈上升趨勢,其原因是農業財政支持已經達到平均水平並持續上升。農業財政是由支農支出、農業科技支出、基礎建設支出、農村居民救濟費用支出等組成的。支農支出作為後勤支出,主要用於支援農村各項建設的費用支出,例如:山林建設、水田建設、魚塘建設等。農業科技支出主要用於研究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村居民技術培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基礎建設支出主要是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基地建設、農村道路建設、種子培育等組成,能夠改善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農村居民救濟費用支出包括對貧困農村居民、受自然災害家庭、殘障居民等,農村居民救濟費用能夠暫時緩解居民們的經濟問題,幫助困難居民加入到農業生產隊伍當中。
二、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財政的誤區
(一)農業財政支出的問題
農業財政支出是由支農支出、農業科技支出、基礎建設支出、農村居民救濟費用支出等組成的,不同支出對農村發展有不同的作用。支農支出作為整個農業財政支出最大的一部分,對各項建設的費用支援十分重要,但由於支農支出的費用過於龐大,支出費用分配不勻,其他部分的支出受到約束。農業科技支出雖然能夠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但是大多數農村居民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學習,無法正確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等知識。基礎建設支出作為改善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政府的人力資源配備有限,因此需要農村居民加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但多數農村居民沒有專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知識,無法進行基礎設施的建造。農村居民救濟費用能夠暫時解決困難居民的經濟問題,這隻是作為困難居民的過渡期,但也有不少農村居民存在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不參與農業生產。
(二)農業支出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我國農業財政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已經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但仍舊出現了支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2013年,我國財政部門一共向農村財政中心發放了13799億,以用於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補貼等支出費用。但由於農村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些經費並沒有為農村居民帶來生活的改善,基礎建設支出需要的資金較多,設施建設時間較長,並且不能完全實現現代化建設。農業支出結構不合理,會出現以下問題:財政支持無法明確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村是否適合進行此項目的開發,資金能否支持到項目完成,如何規劃項目的建設等。
(三)財政預算與監督
農業財政預算通常是由農村財政人員對各項支出進行提前預算,以保證資金能夠合理支出。但近年來,多數農村財政人員行事馬虎,素質教育不高,不嚴格執行預算製度,才使這些問題出現:對預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及時上報和解決,收取私人利益導致各項支出的資金不成正比,甚至有動用公共財政的現象。財政監督需要農村居委會的幹部或是管理人員來完成,財政監督是為了對資金流動的走向進行監控,預防資金不到位的情況。近幾年,農村頻頻出現財政資金下落不明的情況,南昌市生米鎮潼溪鄧家自然村,遂川縣大坑鄉羅坊村等,就都曾出現過此類現象。
(四)財政管理製度不完善
由於農業財政管理人員的疏忽,導致農業財政的管理製度一直以來都處於不完善的狀態,無法按照管理製度來要求財政人員的工作,也很難對財政支出進行合理的預算與分配。根據財政部門的要求,為了能夠使農業財政資金透明化,將資金用到安全、規範的農村發展建設當中,需要完善農業財政管理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