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葉,隨著哈格裏夫斯的“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促進了社會生產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的轉變,由此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宣告了工業時代的來臨。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應用於生產,成為了繼蒸汽動力之後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了起來。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由此,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時至今日,曆史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不斷被人們所熟悉。計算機的更新換代,讓信息的溝通變得異常迅速,人們不出家門就能知曉世界各地發生的最新事件。科技進步,讓人們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方便、快捷,網絡聊天工具、手機、電話等,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人通話。科技的進步,把人類的視線帶出了地球,投向了月球,據說已經有國家準備開發月球旅行路線了。
社會在不斷進步,那麼,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你該做些什麼呢?你該如何適應這不斷變化的社會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隻有兩個字:創新。所有的一切都在發展,都在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價值的企業,如果不創新,怎麼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呢?又怎麼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呢?
現代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發展著,在電腦界和手機界流傳著“三個月就過時”的說法,也許今天還是全新的想法,到明天就已經過時了。麵對如此高速發展的社會,作為產品生產者的企業,如果不創新,怎麼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怎麼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呢?
而作為傳統行業的工業,更是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由於是傳統行業,受到的製約因素比較多,存在設備陳舊、管理落後、產能低下、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限製著工業的發展。但工業的發展速度又決定著社會的進步程度,所以,工業必須要改變現狀,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怎麼辦?答案隻有兩個字:創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創新,誰就能提高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一片天空;誰創新,誰就具備了打敗對手的實力,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誰創新,誰就能掌握先進的科技,讓先進的科技為企業的發展助威;誰創新,誰就能贏得客戶,搶占商機,占領市場;誰創新,誰就能找到通向未來的道路,擁有明天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