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兩篇
飛天論壇
作者:馬自祥
鄉土敘寫有華章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情感和夢想,標識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讀了李萍的散文新作《東鄉紀實》,深深感覺到這一點。說實話,這本書稿,是我從郵箱裏,利用整整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的,書中自有一種天然的誘惑力情不自禁地吸引著我:一來書中所描繪所記述的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是我們民族繁衍生息的熟稔故土;二來是這塊土地的人和事至今依然與我神經感應息息相通難以割舍……讀完,掩卷沉思,回味起來很有嚼頭,不是平鋪直述中的那種寡淡無味,而是像一盅解渴的三炮台蓋碗裏嚴嚴的茶水,充吸在口裏,滋潤在心間,獲得陶冶心情的美感。
李萍,以一個女作家細膩而又深情的筆觸,描寫和記述了近些年東鄉發生的許多人和事,四十篇散文,近二十多萬字,通篇文字舒暢、通靈、所有的美麗都呈現在眼前,心靈之間沒有隔膜,在實現中國夢的大背景下,這片古老而又新穎的土地上,卻以自己的沉穩和厚實,堅守著傳統的美好,以深沉的、濃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彰顯出了東鄉的精氣神。從書稿中的字裏行間裏,我能體味到,李萍作為一個新聞記者、編輯和女作家的多種身份,她既具有新聞人特有的敏感,又具備了多方麵的知識和運用各種體裁寫作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寫好、編好不同體裁,涉及多方麵內容的作品,以很好地適應平麵媒體的需要,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她,作為一個漢族女作家、新聞記者和編輯,始終對東鄉,這個山大溝深的少數民族幹旱地區,保持著一種濃厚的感情和興趣,而不惜花費極大的精力和時間,走遍了東鄉的山山溝溝,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一一加以深情的記述和描繪、抒情和議論。書中所體現的某些人文情懷可圈可點,作者的誠實、勤勉和才情的確讓人欽佩不已。並覺得,作為以文為生的作家,她掌握各種素材和體裁的寫作技巧也日臻嫻熟、得心應手,且作品數量頗豐。
記得兩年前,在臨夏民族中學的大禮堂裏,在一次東鄉族青年作家馬自東的散文集《為母親祈禱》一書的首發式上,鄙人初識女作家李萍,她的質樸和文才於瞬間深烙在我的腦海,幹練活潑的她,就立馬贈送我兩本她剛出版的散文集子,還未散盡的墨香裏,我興致所至,當下翻閱瀏覽了數篇,就感到了她真實抒寫的散文功力的可嘉品致,那時,我就比較欣賞她的散文走向,不見一般散文中的華麗與炫目,縝密細致的觀察描摹中,目光所盯視的,是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平平常常的家長裏短中所散發出來的嘉怡妙趣,她貼著生活寫作的態度與作為,就令人刮目相看……沒想到,短短兩年裏,洋洋灑灑,又是一部散文力作,且還是專門抒寫我們東鄉情懷的一本書,喜悅之情,我想,我是用不著加以掩飾的。
為了便於評說,就按散文集裏的編排順序說起吧。《東鄉紀實》按內容編為五輯,第一輯裏,隨便看幾個標題就知道,散文禮讚的主旨所在:“鎖南壩的早晨”、“春至布楞溝”、“毛溝流域個斑斕”、“微雨中漫步鳳凰公園”、“閑筆文體廣場”、“水之夢”、“金色的翅膀”、“達阪達阪”、“山水河灘鎮”,這一組散文裏,我們可以看出,作品選擇了較為典型的事例,立體地準確地描繪了最近幾年裏在改革開放新的浪潮中,東鄉山區發生的驚人的巨變,尤其是縣城鎖南壩的災後重建中的許多人和事。作者以大量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和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的筆調,刻畫了許多山區建設中的感人形象,無論是在突發滑坡大災後的山城的重建中,還是布楞溝和毛溝的新農村建設裏;無論是自來水站或是山區的修路工程上,還是在山鄉城鎮化的努力中;無論是綠化草坡,還是新建的校園裏,都不乏追夢而又勤勉的東鄉人。我們知道,中國夢,是個大故事,既可以用“宏大敘事”,也可以用“微觀敘事”,關鍵是要采用各種文學筆法,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說得生動,寫得感人,成為激動人民的前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料峭的寒風裏,親臨鎖南壩災後重建的工地現場,又在布楞溝老百姓的炕頭上的那些情切切意綿綿的話語,如春風化雨,點滴如心,感人肺腑……扶貧蹲點的省委歐陽副書記在毛溝聯村聯戶穿鄉走村的一串串足印,這些都在作者升華妙筆下具有了無比的親和力。作者心懷大愛,尤其是不懈地追蹤著山區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況,包括對他們的命運進行描寫,通過這樣一個關係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的重大命題,同時也能挑動我們某些麻木的神經,喚起我們對貧窮落後的民族地區的人民關愛嗬護的社會良知。作者針對某件事也不乏許多精到的議論,比如對災後重建,她說:“災後重建,不是一個過程,一項工程,更是一種精神的凝聚,一座精神的豐碑。”“在東鄉,有一席之地供陌生的心靈歇息,哪怕是路人,或是日複一日溜達的人,也會在一種感動間,感受雄輝博大的黃土地上,黃色與綠色之間,動靜之間,生命的流轉,賦予詩意的美感……”在描摹狀寫普通人時,李萍也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盡力地去捕捉傳神之筆,比如在“微雨中漫步鳳凰公園”中寫道:“有位帶紗巾的村姑,彩色的包頭紗,額前吊著紗巾上的流蘇,濃眉大眼,楚楚動人。她在用手機拍照。我的目光順著她的手機挪移,也偷看她拍照。足球場上的塑膠草,在冬日裏綠著,一直綠著,就是那些綠,讓一切鮮活起來……”
以樸素溫馨的筆觸,植根於民族曆史文化,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文思考。第二輯,涵蓋了東鄉族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的諸多方麵。比如“從岩溝到鎖南”、“東鄉族靈魂之書”、“訪北莊拱北的碑記”、“三謁紅塔寺”、“有趣的東鄉族婚俗”、“東鄉族文人代表汪玉良”、“擀氈”、“釘匠”、“兒子、胡子、鏡子”等篇什,既有對東鄉族曆史文化、民間文化遺存的簡要概述,又有對當下普遍流行的民俗文化的真實記錄,它融合了文化學養和散文的性情,具有較厚重的文化含量,語言樸實簡潔,表現了作者對東鄉族曆史文化的興趣和民間藝術的深入理解、敏銳領悟。在這些篇章裏,作者選取了東鄉族古今的多種角度,沒有滿足於表麵的泛泛描述,而是抱著一種對少數民族文化珍惜愛護之情,盡力地從曆史縱深、文化淵源、民俗民情,展現了東鄉族和東鄉這塊土地的大氣與厚重。我相信讀者在自己的閱讀中會領悟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