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玩家
文+陳琰楓
在參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時,沒人留意過這群人。他們身著便裝,與遊客無異,隻有當你在一件文物前駐足良久時,他們才會悄然走近,將這些文物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時,你才會注意到他們胸前有一塊工作牌,上麵寫著“誌願者”——他們就是三峽博物館的誌願講解員。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群體,每一個成員平日裏都有著不同的職業。做誌願講解員沒有薪水,有的全是異常嚴格的考核製度和一摞摞需要背誦的資料。那麼,是什麼讓他們熱愛著這一份沒有回報的工作?帶著疑惑,本刊記者走進了三峽博物館,尋找到了誌願講解員們,進行了一次獨家探訪。
博物館的百事通
從《奪寶奇兵》到《達芬奇密碼》,探險類的電影總是以博物館作為片頭或是劇末。在電影中,博物館總是帶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著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不過,當本刊記者走進三峽博物館後,發現一旦想真正了解到某件展品背後的故事,簡短的展品說明根本不能滿足需求。這個時候,有群人的出現恰恰彌補了這樣的遺憾,他們會用詳盡的講述為參觀者揭開曆史的麵紗,並將這件展品背後的秘密娓娓道來,這樣,參觀者的腦海中會慢慢還原出一幕幕鮮活的畫麵。
他們,就是三峽博物館的誌願講解員。
2005年,第一批誌願講解員進駐三峽博物館,當時的誌願者還隻是重慶師範大學的曆史學院的學生。2007年,三峽博物館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展覽《西天諸神展》,從那時起,三峽博物館開始正式對外招收誌願講解員——這才是本期“圈子”的主角。
在這些誌願者當中,年齡最大的65歲,年齡最小的18歲。平日從事的職業也是各種各樣,有重鋼的工人、家庭主婦、汽車工程師、商人還有大學生。可是切勿因為年齡或是職業類別就對他們另眼相看,在麵對三峽博物館的展品時,他們可以如數家珍地將這些展品背後的故事統統講出來。隻要是在他們工作藏館範圍內,隨便指出一件物品,他們都可以繪聲繪色地將其產生年代、曆史背景、故事軼聞一一講述出來,用“博物館百事通”來形容他們絲毫不為過。
嚴格的考核製度
要成為三峽博物館的“百事通”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一個小時的講解,需要數萬字的資料收集與牢記。這個沒有一分錢薪水的崗位,背後卻有著一套格外嚴格的考核標準。
所有的誌願講解員在站上崗位以前,都經曆過一段刻苦學習的時期。內容包括博物館基本常識、服務基本方法、氣質培養、語言表達、禮儀接待、發聲技巧等,然後由博物館發配講解稿,牢記之後再進行麵試考核。在對著本刊記者講解一件展品時,記者發現講解員們有著規範的站姿和講解手勢,還都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對於“椒鹽普通話”占強勢地位的重慶,從他們的發音上就可以聽出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
而最後的部分也就是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講解詞。這些講解詞的來源相當豐富,由館外專家、館內專家和有能力的誌願講解員負責起草,最終的講解詞成稿需要經過館內的審核。審核通過後的講解詞會被下發至講解人員手中,隨著時間推移,講解員還要不斷地把自己搜集的新內容填充到講解中。三峽博物館的講解員們告訴本刊記者,要能夠簡單地講解完一個展廳,需要幾大本資料書的知識才行,若是要旁征博引繪聲繪色講解的話,需要的知識量就更大了。
博物館對誌願講解員的工作時間也是有要求的,每年需要在博物館工作超過80小時,才有機會獲得下一年的誌願講解工作。加之日新月異的信息累積,曆史的重新發掘和定義,誌願講解員們在平時的休息時間裏,都還需要不停地對自己的講解詞進行擴充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