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崛起》終於寫完了,這是一本寫給中國本土企業的書,而且,與我寫的另外六本書不同,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側重於製造企業,其實他們才是中國企業中的主體。畢竟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一書中曾明確的表示:“在財富就是權利的今天,一國的富強,一定和其年產物價值相匹配”,雖然當前的世界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人類必須首先滿足物質需求是不會改變的。

步入21世紀,中國本土企業逐漸走到了一個必須轉型的岔道口,即從以製造為主的工廠開始以自主品牌真正的走向市場,或者說,從賺取製造利潤為主轉向以賺取市場利潤為主。雖然,由於在品牌支撐下的市場利潤要遠遠高於製造利潤,但是,這並不是本土企業轉型的唯一原因,甚至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對於中國本土企業更加緊迫的是,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成功的轉型,恐怕賺取製造利潤也越來越艱難了。

全球化是一條存在著自我矛盾的道路,某個國家或地區由於人力成本等更低而成為全球企業代工生產的熱點後,本土的代工生產企業會得到不斷的發展和財富積累,並隨之帶動整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接踵而來的是當地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並導致他們對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那麼,在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工人的工資水平必然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本身也是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越來越重視,這些因素都推動著當地工廠的運營成本不斷的提升,一旦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代工工廠的運營成本高於另外的國家或地區時,那些在供應鏈中處於高價值帶上的公司,就必將會轉移其代工生產基地了。

我們看到,在全球化環境下,處在供應鏈高價值帶上的企業永遠賺取高額利潤,並總是能穩穩的占據著市場,而處於供應鏈低價值帶上的企業不僅隻能賺取極低的生產利潤,而且,他們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並不穩定,可以說,他們總是臨時的存在於全球化的行進浪潮中。因為缺乏有價值的自主品牌和產品開發能力,處於供應鏈低價值帶上的企業無法獲得自己的消費者市場,那麼,這些企業就隻能受到供應鏈上遊企業的擺布。

很顯然,管理品牌和產品研發要比單純的製造更加難以掌握,管理品牌和產品研發依靠的是頭腦中的知識,處於供應鏈中高價值帶上的企業不會輕易將這些知識傳授給處於低價值帶上的企業,而且,新的知識又會在原有的知識之上不斷的產生出來,聰明者越聰明。而在以製造為主的企業中,體力和操作技術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積累最多的隻是操作的熟練程度,而不是聰明程度,至少沒有積累出更多的消費者研究、市場競爭和產品研發的知識和經驗。

因此,中國本土企業不僅是為了賺取更高的利潤,還有來自自身的生存及未來的持續發展的壓力,必須真正的走向市場,創建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不斷開發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走向供應鏈的高價值帶,從而走向企業崛起之路!

如果說這本書的內容是我頭腦中想出來的,不如說是我在以往的工作實踐中被激發出來的想法形成了書中的理念,因此,我首先要感謝我曾經工作過的企業,以及我做過顧問和培訓的企業。當然,更加感謝這些企業中的同事們和朋友們,是他們為這本書核心理念的形成提供了讓我不斷思考的機會。

感謝康瑞鋒先生,他鍥而不舍的專業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促成這本書盡快出版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感謝家人一貫的支持,這是永遠感謝不夠的!

王濤

2010年12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