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傷主義文學的曆史解讀:一個解構主義的視角(1 / 3)

文學研究

作者:魯偉

摘要:解構主義對感傷主義文學的曆史解讀不是按照固定程式的方法,試圖從中清晰地追溯出其所反映的曆史時代背景,而是在解讀中承擔責任,追尋某種形式的證據的痕跡,穿越一個不可逾越的通道。這種解讀使得感傷主義作家所經曆、所表述的帶有創傷的曆史有可能重新開始,其目的則是為了給人們指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關鍵詞:感傷主義文學;解讀;責任

【中圖分類號】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631(2011)12-0195-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4.055

1.引言

感傷主義文學是1 8世紀後期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潮,因英國作家勞倫斯·斯泰恩的小說《感傷旅行》(A SentimentalJourney through France and,italy,1766)而得名。作為一個文學潮流,感傷主義竭力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反對古典主義作家作品中的抽象性和理性及其對人的內在體驗和感情世界的忽視。最著名的感傷主義作家有英國的勞倫斯·斯泰恩和詹姆斯·湯姆生、法國的盧梭、德國的歌德、俄國的卡拉姆辛等。這派作家誇大感情的作用,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表現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憐憫之心,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與要求。他們常以生、死、黑夜、孤獨為題材,喜用哀歌、旅行日記、回憶錄、書簡等文學體裁,抒發自己的失意,格調悲哀,語言晦暗,充滿悲觀失望的情調。

感傷主義文學善於從多方麵入手描寫生活的各個側麵及人們心靈深處情緒的變化,特別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透視。這就為後來西方資產階級文學的心理分析學開辟了先河。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賞析感傷主義文學固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讀策略,但是,要深刻解讀這一文學流派,卻離不開對其進行曆史性的解讀。

2.感傷主義文學的傳統曆史解讀

在傳統文學評論家看來,感傷主義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聯係。18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工業革命如暴風驟雨般席卷全國,引起了社會麵貌的驚人變化。隨著使用機器的工廠不斷出現,興起了一些新的城市,自耕農卻遭到慘痛的破產,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一對雙生子在這場革命中同時誕生。在這種社會關係急劇分化、進步與腐敗並行、奢侈與苦難迭出的嚴峻現實麵前,一些出身於中下層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他們既讚美資產階級的某些進步變革,又詛咒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殘暴和虛偽,深感社會貧富懸殊,個人的生活和地位難以保障,因而產生感傷哀怨的情緒。感傷主義的興起即是這種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唯情主義和多愁善感是感傷主義流派的基本特征(楊金才,1994:101)。

在感傷主義文學的淺吟低唱中,常可以讓人感受到某種對文明社會的不滿與批判。這種不滿與批判傳統上被解讀為感傷主義作家所采取的“向後看的反曆史主義態度”(方坪,1 991:42)。他們之所以會采取這種態度,是因為對伴隨著社會進步而來的“惡”感到震驚。於是,通過反觀這種態度,人們可以追溯到當時的曆史。在這種傳統解讀下,曆史似乎可以在文學中清晰追溯,與文學一脈相承。

3.曆史解讀的重新定位(roorientation):在解讀中回應他者,承擔責任

在以德裏達為代表的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曆史不再被看作是可以清晰追溯的一成不變的一係列事件,文學中的曆史解讀也開始了引人注目的重新定位。Caruth(1996:115)指出,“曆史就是創傷的曆史,這就是說,曆史隻指向發生時沒有被完全察覺的事件。換句話說,我們隻有在無法接近的事件中領會曆史。”不管曆史能否被認為“就是創傷的曆史”,Caruth對曆史的理解道出了曆史概念的複雜性,其值得注意的有兩點:(1)曆史具有指向性,人們總要借助符號、痕跡或印記來試圖發現或重構曆史。在這個意義上,曆史可以理解為一種文本。因此,人們稱之為曆史的東西總是牽涉到解讀,同時又涉及到一種以盡可能負責任的方式來重讀和改寫,不管對曆史怎樣試圖保持中立,也不管是否相信自己能夠保持中立。(2)曆史事件在發生時並沒有被人完全察覺,後人又無從親曆曆史事件。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必要從事解讀曆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