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書的分量
隨筆
作者:馬雪芳
人們把語文、數學、英語三本書稱作“正經”書,因為這三科是主科,學生考試成績就是以這三科為主的。有時三科中的某科考試成績差一分,“三好學生”就評不上。
確實,語文,數學、英語三本書的不同功能,對於學生的精神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一個學生如果隻啃這三本書,他的讀寫能力、人文素養、思維品質、交際水平等就肯定優秀了?我看也未必。君不見,有許多學生幾乎把語文、數學、英語三本教科書背得滾瓜爛熟了,在老師眼裏是乖得不能再乖的孩子,考試成績卻還是不盡如人意。雖然我們也不能戴著“一卷定終身”的有色眼鏡來看學生,但至少說明學生單純隻讀三本教科書是不夠的,那麼,怎麼樣讓學生做到“全麵發展”“綜合提高”?著名哲學家、作家周國平先生和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學生時代十分喜愛閱讀所謂的“閑書”,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
周國平先生小時候讀書,主科成績也不是很好,加上“上課愛做小動作”,所以他也“不是老師的寵兒”。然而,周國平先生愛讀“閑書”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買書,他上學、放學寧願步行,把父親給他的坐公交車的錢積攢下來,全部投入在喜愛的“閑書”上。以致到讀中學的時候,他“已經把功課看得很次要,而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讀課外書”。即使他讀了北京大學哲學係,也是一個“不聽課的學生”,“小課逃不了,我們便不約而同地找一個偏僻的角落坐下,在課上看自己的書”。(參見《歲月與心情》,周國平,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是這樣一位嗜“閑書”如命的人,終於成為了一名國內外著名的哲學家、作家。
無獨有偶,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小時候“我是不喜歡念正課的。對所謂的正課,我都采取對付的辦法”。“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閑書’,閑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裏的時候,我書桌下麵有一口盛白麵的大缸,上麵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閑書往裏一丟,嘴巴裏念起‘子曰’‘詩雲’來。到了學校裏,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閑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參見《賢行潤身》,季羨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從小養成的讀“閑書”的習慣影響了季羨林先生的—生,直至2009年7月11日季先生98歲逝世,在臨終前幾個月季先生還在閱讀,還在筆耕,令人肅然起敬。
作為教師,“正經”書當然要教好;作為學生,“正經”書當然要學好,這是師生的“正經”事。不過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一定要在教好教材的同時,引領學生讀好“閑書”。因為閱讀“閑書”,最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個學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興趣,你叫他學習成績不優秀也難;恰恰在“閑書”裏,有著豐富的“營養”,有著學生精神成長的各種維他命,一個熱愛閱讀“閑書”的學生, —定是一個情感豐富、氣質陽光、發展全麵的學生。周國平先生、季羨林先生的例子是很好的佐證。一個隻教教材的教師是個不合格的教師, 一個隻學教材的學生一定是個“發育”不良的學生。至於如何讀“閑書”,好的方法差不多全在教材裏了。
(作者單位: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