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1 / 1)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

理論探討

作者:多傑才旦

【摘要】語文教學新理念是教育專家們依據素質教育要求而提出來的。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我認為是對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理念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新理念是教育專家們依據素質教育要求而提出來的。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我認為是對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學生以後要生存,就必須具備兩個能力,即再學習的能力與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的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為這兩個能力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教育專家們按照“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新理念,提出了三維度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與能力,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書寫)。要達到這一目標,則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過程與方法”。也就是說,要求我們把過去重語文知識的結果的觀念轉變到重過程的新觀念上來。而學生能力的形成,隻有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結果中形成的。那麼,我們在教學過程的設置時,就應想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個過程。既然想到了學生的主體性,那麼,我們就應反思我們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教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懂得怎樣才叫做讀懂了課文(文章),這就是教師的作用:教學生識字、閱讀、習作的方法。隻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能運用方法,才會減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重負擔。簡而言之,教師應教方法,學生要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目標,是體現“以人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達到這個要求,教師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來完成,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教師語言藝術,通過教師對待若幹事件的正確認識去教育與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和對待萬物之中若幹問題的正確態度,從學生反映的態度中培養和修正學生的觀點。此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把習慣培養穿於教學的始終。隻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既是這一輪課改的重點.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易把握的難點。對於這個理念的認識.我們要從宏觀上去理解:首先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要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一年級抓起,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逐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這當中必然有個自由扶到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充分表現出教師的自身能力與對新理念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們應注意“倡導”一詞,不要動不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班級的實際來確定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

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有一顆博愛的的心,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多一點寬恕和友愛,在學生失落的時候,多一點理解和支持,在學生氣餒的時候,多一點表揚和鼓勵,在學生孤獨的時候,多一點溫暖和體貼。讓學生在精神的家園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