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沙龍
風雲篇
作者:周至譓
沙龍村,舊稱番禺北沙塘村,後被拆分成沙龍、郭塘兩村,今屬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是嶺南洪拳“後五虎”之首譚敏的故裏。譚敏的事跡廣為流傳,膾灸人口,他將洪家拳的三展拳套路去繁就簡,並融入自己的心得,自成三展拳譚家流派,影響遍及港澳台、東南亞及北美華人社區。他的後代族人譚漢宗(即譚漢,筆者注)在香港設館授徒,並著有《鄒家八卦棍》一書傳世,著名武打明星陳惠敏就出自其門下。
從譚敏的祖父譚義均習武於廣州海幢寺,到譚敏青少年時期在南海和順鎮的金山寺得到點撥,祖孫二人均在不同的時期從學於洪熙官,因此,還原這段曆史有助於確定洪熙官生活年代的部分時間節點以及了解洪家拳其中一個流派的流傳過程。
2012年12月18日下午,我和師兄何炳祥來到田園風光秀美的沙龍村。甫踏足這片充滿傳奇的土地,一股濃烈的原生態鄉村氣息旋即撲麵而至,洗去了都市的煩囂。在村委會辦公室,我們向村支書譚德華、村長譚耀忠作了自我介紹並說明來意,希望向譚敏的後人中的洪家拳傳承人請教,了解洪家拳在村裏的流傳曆史和現狀,觀摩譚家流派的拳械套路,見識它的技術特點和風格特征。
經過兩位村幹部的一番張羅,幾位長者和中年人陸陸續續來到村委會的會議室,一番寒暄之後,我們照例把原話說了一遍,請大家不吝賜教。一位白發長者首先作了自我介紹,他說:“我叫譚楊煊,和漢宗(即譚漢,筆者注)是堂兄弟,少年時一起習武,後來他看見我們村的譚玉燦師傅到香港教館創出了一片天地,就跟著到那邊闖蕩去了,由於沒有了伴兒,慢慢我的武藝就丟掉了。雖然不大喜歡練武,但我卻喜歡聽老一輩講譚敏的故事,對村裏的洪拳流傳史也算了解。我們村的洪拳是譚義均青壯年的時候在廣州海幢寺跟洪熙官和感法師傅學的,滿師之後,回到村裏教給兒子譚讓、譚建興和孫子譚安。”
清乾隆庚寅年(公元1770年)仲秋,至善禪師、洪熙官、杏隱、慶叢、感法等一行人來到廣州海幢寺,開始在寺內秘密收徒,教授武藝,由至善禪師出任班主,洪熙官擔任教練。洪熙官因故離開後,教練一職就由杏隱禪師的徒弟感法大師擔任,所以有些書籍和文章說譚義均是感法的徒弟就是這個原因。
老人接著說:“由於譚敏小的時候非常頑皮,義均公和讓四公怕他惹事,所以不教他武術,但是譚安並不理會,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偷偷將所學到的東西教給譚敏。譚敏天縱奇才,很快就能理解練功方法和招式的要領,再加上他偷偷地刻苦練習,家裏人都不知道他小小年紀已學有所成。直到有一天,在墟裏賣武的陳‘鐵橋’來村裏找義均公不遇,不知何故和譚敏較起了橋手,結果不敵譚敏。義均公回來問起,譚敏才將實情相告。義均公覺得不能浪費了這塊習武的好材料,就把畢生所學都教給了譚敏。但是譚敏的‘落地生根’之法卻是在馮衝的金山寺跟洪熙官學的。”
金山寺,又名普陀院,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和順鎮瑤頭村,占地麵積約7000平方米,始建於晉朝,大明成化十九年由大太監韋眷重修。寺廟坐落在一個小島上,被金山海環繞,金山海又名馮衝,現在叫逢湧,是西南湧的內湧。鼎盛時期,香客絡繹不絕,大雄寶殿、觀音殿常年香火不斷。不少文人墨客曾於此間吟詩作對,蘇東坡曾撰詩雲:“靈峰山上普陀院,白發東坡又到來;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廟高台。”倫文敘父子三人亦在寺內留下了墨寶。
該寺於1938年11月11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被日本侵略軍霸占,在掠走寺內所有貴重物品後,又將其辟為慰安所。1959年被拆毀,所剩大雄寶殿亦於1974年被全部清拆。現在該寺的遺址長滿了小樹,還有兩個大型的石香爐和一些石墩散落在地上,當地的熱心人士正在為重建該寺多方奔走。
據瑤頭村原村幹部遊永波介紹,此地離赤坭不遠,河道水網相通,故老相傳,洪熙官曾隱居金山寺多年,並於寺內教授洪拳,後來官府收到他在這一帶活動的消息,就在官窯墟上張貼捉拿他的告示。對麵馮衝村有一位周姓老人曾經在上香時見過洪熙官,當他看到告示後,再到寺內打探,確定之後,老人就到官府告發,以圖賞銀。第二天,大批官兵前來金山寺圍捕,洪熙官遠遠看到。為了不給寺裏的僧眾添麻煩,他就從僧人們挑水的地方下水,遊到一條船上,溯流而上到了肇慶的鼎湖山。雖然洪熙官離開了金山寺,但洪拳卻一直在附近的鄉村大行其道,瑤頭村的上一代人之中不乏高手,隻是近二三十年沒人願意跟著練,老一輩們去世之後,村裏的洪拳也就失傳了。
譚楊煊接著說:“譚敏雖然得到了義均公的武藝,但頑皮的性格一點也沒有改變。十六七歲那年,過一條石橋的時候,和一個老和尚迎麵相遇,他想開玩笑把老和尚撞入水中,結果,對方紋絲不動,他卻掉進了水裏。老和尚對他說:‘想學就跟我來吧。’於是譚敏就跟著他到了金山寺。進了寺廟,老和尚讓譚敏把廟門關上,譚敏使盡九牛二虎之力,大門還是絲毫未動。老和尚過來用手輕輕一推,大門就關上了。譚敏這才體會到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於是跪下來要拜老和尚為師,老和尚卻把他領到正在寺裏教拳的洪熙官那裏,讓他跟著學。就這樣,譚敏在金山寺待了幾年。也有人說這是義均公設的局,讓譚敏改一改他頑劣的個性。”
我提出查看一下村裏老族譜的請求。另一位長者譚桂桐說:“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正好‘破四舊、立四新’,交出老族譜可以換一點米,人們就這樣把它換成了米,最後被付之一炬。我們現在擬重修族譜,可是問遍了港澳台和東南亞的鄉親,想找一本老族譜甚至複印件都不可得,真的很痛心。”“那怎麼確定譚敏的生卒年表呢”?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