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紅利正在向國外轉移
社論
盤點2014年留學新政,明顯感覺各國都在爭搶中國的人口紅利。
加拿大是最明顯的一個,年初即由國際貿易部長而非教育部長理事會總幹事(加拿大沒有教育部長)發布了《國際教育戰略》,要在2022年,使來加留學人數翻一番,達到45萬人。貿易部長看每一位留學生都是一堆現金,目前一百億加元的留學消費,翻一番就是二百億。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人不能缺席,專門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優惠政策迅即出台。欲知詳情可查內頁正文。
然後是澳大利亞,它甚至看到了中國低齡留學已呈潮湧的趨勢,也在年初宣布,將中國學生赴澳留學的年級下限,由十年級(高一),調低到七年級(初一)。“老少通吃”,是袋鼠國的美夢。
澳大利亞的做法提醒我們,人口紅利也需要再開發。咱們自己對此過於粗放—要麼“壓榨”成年人口,一代又一代進城務工人員參與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卻至今受困於上戶口買房子、孩子入托入學;要麼“販賣”未成年人口,中國每年有七萬兒童被非法領養、強迫勞動,這也是世界第一。
教育產業化並非洪水猛獸,無序的、盲目的產業化才是惡之花。政府能搞定幼升小、小升初就很不錯了,將後義務教育階段、非義務教育階段充分放開,允許自由辦學,把七年級、十年級之後的孩子留在國內和父母身邊,把錢貢獻給新常態下的GDP,豈不更好?
“人口紅利”是一個冷血的詞彙,被視作紅利的人口,無異於待宰的羔羊。如果難免“被宰”,多一些選擇總是好的。法國、西班牙就是新選擇,從明年開始,到法、西留學,你甚至不需要提供高考成績,直接拿高中畢業證和高中成績單就可以申請入讀大學。有門路“做”全優成績單的同學有福 了。
除了掙到留學生在學期間花費的那點小錢,更多國家更想留住學成之後的高精尖人才。雖然海歸人數暴增,今年預計35萬,但歸國的博士很少,80%的留洋博士似乎不願意返回母國,在所有輸出國中比例最高,又是一個世界第一。雖然習主席大度地宣稱可以來去自由,隻要發揮作用;但最值錢的那部分人口被別人掐了尖兒,個中原委,有關部門還是得檢討一下。比如“雙重國籍”,為什麼不承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