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誠研究員主持的2007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項目——“海信集團考察——競爭力與自主創新動力機製研究”的最終成果,該項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課題“中國企業調研”中的一個子項目。“中國企業調研”項目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組織的重大國情調研項目,項目總負責人是陳佳貴研究員和黃群慧研究員。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鼎力支持;得到中國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商務部投資事務促進局和世界創新研究院的精神和信息協助;得到青島市政府尤其是青島市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熱情協調;得到調研對象單位即海信集團的真誠接待和全方位幫助,特借此機會向他們致以衷心感謝!
中國經濟目前正麵臨改革開放30年後如何轉變增長和發展方式、在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如何實現中國經濟在全球化地位中的優化轉型問題。因此,如何通過建設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創新型國家,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和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新精神,來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使我國經濟真正實現“又好又快”地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個亟須深入研究探討的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經過曆時兩年多的考察和調研,我們發現海信集團是市場經濟發展較為成熟階段的大企業創新精神和創新模式的典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開放和市場化轉型的典型,也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如何取得競爭優勢的典型。為此,我們調查了海信集團的曆史和願景、領導和治理結構、生產流程、資源和營銷、技術研發、企業文化、企業國際化和信息化、企業上市與企業轉型等方麵的情況,力求盡可能真實和全方位地反映海信集團的企業全貌,為進一步的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自然資源”。
本課題其實在2007年9月立項前一段時間就已經啟動,一方麵基於課題主持人的前期研究偏好和工作向期刊編輯轉變,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緣於青島市政府的學者型官員孫萬鬆先生的積極引導和聯係。在《經濟研究》主辦的一次學術活動中,數位後來的課題參與人員有幸訪問了青島,並且認識了海信集團研發部負責人封紅雨先生和青島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係的鍾永光教授。經過多次的聯係和協調,課題組一行得以在2008年1月前往海信集團進行實地調研。在周厚健董事長和於淑瑉總裁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在實地調研期間,一方麵提交了調研計劃細節和企業調查表以期獲得集團企業的詳細數據信息;另一方麵利用幾天的時間分別深入訪問了海信集團領導及各部門的負責人,包括集團副總裁郭慶存、品牌管理部朱書琴副部長、資產總監郭女士、經營管理部李華部長、人力資源部李建成副部長、信息技術中心史琛副主任、科技合作部劉慶江主管等。在課題進行期間,幸逢中國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商務部投資事務促進局和國家外國專家局等單位籌辦和成立世界創新研究院,本書主要負責人在參與相關活動中,獲得大量有益信息。本書基本上依據以上這些調查和訪談的資料,以及關於海信集團研究的前期成果和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等多方麵材料而寫成。全書初稿完成後,海信集團方麵本著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一貫精神,對全書進行了審讀、修改、補充和部分資料的更新,使得本書更加臻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