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充分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進一步推進理論創新,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實施“國情調研”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經曆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我國的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經濟國情角度看,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經濟實現了連續近30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已經具有龐大的經濟總量,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209407億元,約合2.67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四位;我國的經濟結構也得到了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第一產業產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27.9%下降到2006年的11.8%,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24.2%上升到39.5%;2006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為630.21億美元,列世界第四位,進出口總額達1.76萬億美元,列世界第三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上升到11759元,恩格爾係數從57.5%下降到35.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上升到3587元,恩格爾係數從67.7%下降到43%,人口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以上。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引起國情的變化。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國的經濟國情已經逐漸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經濟大國。但是,這隻是從總體上對我國經濟國情的分析判斷,還缺少對我國經濟國情變化分析的微觀基礎。這需要對我國基層單位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實際上,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由此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經驗和基本工作方法。進行國情調研,也必須深入基層,隻有深入基層,才能真正了解我國國情。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組織了針對我國企業、鄉鎮和村莊三類基層單位的國情調研活動。據國家統計局的最近一次普查,到2005年底,我國有國營農場0.19萬家,國有以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27.18萬家,建築業企業5.88萬家;鄉政府1.66萬個,鎮政府1.89萬個,村民委員會64.01萬個。這些基層單位是我國社會經濟的細胞,是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進步的基礎。要真正了解我國國情,必須對這些基層單位的構成要素、體製結構、運行機製以及生存發展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在國情調研的具體組織方麵,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組織的調研由我牽頭,第一期安排了三個大的長期的調研項目,分別是“中國企業調研”、“中國鄉鎮調研”和“中國村莊調研”。“中國鄉鎮調研”由劉樹成同誌和吳太昌同誌具體負責,“中國村莊調研”由張曉山同誌和蔡昉同誌具體負責,“中國企業調研”由我和黃群慧同誌具體負責。第一期項目時間為三年(2006~2009年),每個項目至少選擇30個調研對象。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這些調研活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分別形成了《中國國情調研叢書·企業卷》、《中國國情調研叢書·鄉鎮卷》和《中國國情調研叢書·村莊卷》。今後,這三個國情調研項目的調研成果還會陸續收錄到這三卷書中。我們期望,通過《中國國情調研叢書·企業卷》、《中國國情調研叢書·鄉鎮卷》和《中國國情調研叢書·村莊卷》這三卷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描述在21世紀初期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國企業、鄉鎮和村莊的發展變化。
國情調研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的過程,以後我們還會在第一期國情調研項目基礎上將這三個國情調研項目滾動開展下去,全麵持續地反映我國基層單位的發展變化,為國家的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科研水平服務,為社會科學理論創新服務。《中國國情調研叢書·企業卷》、《中國國情調研叢書·鄉鎮卷》和《中國國情調研叢書·村莊卷》這三卷書也會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
陳佳貴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