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句話成就一代女皇(1 / 2)

浩蕩天下

裴炎卻在高宗死後第三天、太子在靈柩前即位後的第二天上奏說,嗣君尚未正式冊封為皇帝,也未聽政,不宜“發令宣敕”,建議“宣太後令於門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後武則天令的形式發布。裴炎這個史無前例的建言對武則天來說太及時了。武則天從當上皇後以來逐漸掌握朝政參決權。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鑒於太子李顯充東宮才三年,處理國事經驗不足,高宗遺詔命自己信賴的宰相裴炎與兩位侍郎劉奇賢、郭正一為顧命大臣,“於東宮平章事”,以輔佐太子登基,並在遺詔中留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的話,即特別授權武則天以太後身份兼決大事。但並不是全權委托武則天臨朝管理國事,而是在有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同時皇帝與大臣們又“不決”時,才能兼取她的決定。

然而,裴炎卻在高宗死後第三天、太子在靈柩前即位後的第二天上奏說,嗣君尚未正式冊封為皇帝,也未聽政,不宜“發令宣敕”,建議“宣太後令於門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後武則天令的形式發布。

裴炎這個史無前例的建言對武則天來說太及時了。武則天從當上皇後以來逐漸掌握朝政參決權,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國家和百姓命運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雖然遺詔中給了她一些決定國事的權力,但卻明定非“軍國大事有不決者”不能過問,這使她原來曾享有過的權力遭到很大的限製。從此以後,雖然她貴為皇太後,但皇帝已經成年,顯然不會讓她過多地幹預政事,這就不能不讓具有極強權力欲的她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現在,借著裴炎的這個建言,她順理成章地取得了國事的處分權,以後,太子正式受冊嗣位並尊她為皇太後,她卻霸著權力不鬆手,毫無還政的意思,以致從此“政事鹹決焉”。

可以想見,當時除了顧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這種建言的,而如果沒有裴炎的這個建言,武則天也很難找出什麼理由取得國事決定權,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皇帝對政事的控製逐漸鞏固,武則天也隻能無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過她那富足高貴、含飴弄孫的太後生活了,唐代曆史自然會是另一番摸樣。

對裴炎此舉,後人議論紛紛,但從他求學時代表現出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當了宰相後展現出的睥睨同儕、自以為是的性格來看,他是想最大限度地影響皇權,以實現自己經世治國的理想。而中宗即位時已成年,作為臣子想要完全影響他不容易,所以裴炎想增加太後的權力以製衡皇帝,從而為己所用。顯然,他以為“宣太後令於門下施行”隻是名義上的,武則天雖然有能力,但終究不過是個女流之輩,容易受顧命重臣的影響,即便不成也容易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