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醫的心理戰爭(2 / 2)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趙力的“徹底唯物主義”和“極度認真”及“高度尊重”,除了它們本身的意義外,同時也具有心理防禦意義。但作為一位修為極好的法醫,越來越冷靜的趙力,也越來越勸不了死者家屬了——因為過度的自我保護,讓趙力的共情能力打了折扣。試想,一位與他人共情極為有限的人,勸慰他人的效果能有多好呢?一個人心態“完美”的同時,對他人感受的體驗能力也開始減弱。

這不是個別外部“勸說技巧”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趙力要作出內在調整才能完成的轉變。

職業危機重要時刻

如果客觀地看待趙力的狀態,會發現他正處在職業生涯裏的一個不穩定階段。一方麵,強大的心理防禦機製讓冷靜的趙力越來越駕馭不了勘驗現場;另一方麵,勘驗現場的失控,又讓趙力無法認真工作——“認真”這是趙力心理防禦機製的重要一環。

控製現場能力的減弱,正好消弱了趙力的防禦機製。陷入這樣的循環,才正是趙力願意花錢來谘詢的重要原因。

“心理隔離”新武器

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張謙給出了解決方案:心理隔離。

張謙舉了個例子:醫院急診室裏什麼情況的病人都有,有一些按說非常悲慘了,但從來沒見過醫生、護士看著病人抱頭痛哭的情況,難道他們沒有正常人的情感嗎?他們不知道患者難受嗎?他們肯定知道。但在這個時候,他們把事情分得很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當務之急,而哪些又是別人(病人)的事情。對醫生、護士來講,這就是一種情感上的適度隔離。得分清楚我有我的事情,你有你的事情,雖然可以對別人的事情感同身受,還能把相應的關心傳遞給對方,但“始終不會忘記這是他人的事情”。這樣就保護了自己,也還能幫助、安慰別人。

對趙力來說,在常年修煉的超強心理防禦之外,需要加入的正是這樣一種“心理隔離”技能。在適度感受他人情緒的同時,有效地分離出自己的情緒。剛一開始,趙力需要的是形成隔離的概念,在關鍵時刻提醒自己。慢慢地,這種“感受+隔離”的心理過程,就不用提醒了,而會變成一種習慣。

其實趙力的困境是非常普遍的。張謙說:很多管理者都希望自己變成“強人”——這與趙力超強的心理防禦能力一樣。但問題是,如果管理者總是往“心理強大”的方向努力,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就是:越來越體驗不了他人的痛苦,進而與身邊的人在體驗層麵出現脫節,共情失靈。

而真正強大的管理者,在自我保護的同時,都是能夠感受他人痛苦的人。

(本文谘客姓名等重要身份信息為虛擬)

責任編輯:子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