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冰川融化火焰疾行(1 / 1)

冰川融化火焰疾行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8月19日,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遇難者“頭七”日。無限哀思寄托給在事故中不幸罹難的人們。白菊朵朵,全城哀悼。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率國務院工作組、參加救援的消防官兵向事故遇難者默哀。天津市民走上街頭,點起燭光祈福;在距爆燃現場咫尺之遙、如今隻剩框架的躍進路派出所門口,人們放上幾根香煙,給已在天國的兄弟,“兄弟們,抽根煙吧!”

連遠在重洋的紐約消防隊的隊員們,也在這一天將消防隊的美國國旗降半旗。向中國的同行致以哀悼和敬意。

愛不分大小,愛也跨越國界。8月裏,天津港發生的事故,和由之而來的動人故事,讓人悲慟,也讓人涕泗長流。詩人們、詞作家們、記者們、各界人士,不吝各種詞彙表達對事故的關注、哀悼、痛惜,感人至深的卻是幾句樸實無華的言辭:

“我爸就是你爸!”

“媽我走了!”

“我愛你,如果我活著。”

災難中,能把人凝聚在一起的是什麼?是人們麵對災難不肯屈服的決心,以及人性的壯美,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為了他人的安危不惜殞身的犧牲與奉獻的英雄,都應該被點讚,那些勇敢的孩子啊,在照片中朝我們微笑的孩子啊,沒來得及談一場戀愛就匆匆離去的小夥子們,才是這時代真正的“男神”。

事故之外,饒有意味的是圍繞著對事故態度而展開的辯駁。一路義憤填膺:我們拒絕感動,拒絕祈福,我們要的是還原真相,這是天災還是人禍?另一路則委屈,繼而還擊:我們不是英雄,我們不能去現場告慰英靈,我們在網絡上點蠟燭表達哀思怎麼了?

追問和感動從不矛盾,就像山從不嘲笑水的柔情,水從不詰問山的剛毅。重溫一下辯證法,我們就知道,事物都是對立麵的統一,都存在著矛盾。而一切矛盾都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即矛盾的鬥爭性和統一性。我們認知事物、感知事物從來都是心與腦的合力。情感,要自然流淌,是心靈對那些感動我們的高尚事物,有所感應;理性,要大力抨擊,是大腦對所有想隱瞞真相、推卸責任者的怒斥與鞭撻。批判者,希望從災難中汲取教訓,獲得一個完美的機製,使悲劇永不重演;而感動者,順應心靈的流向,祈福、捐款、獻血。仁者智者,在災難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流經的是不同的山川,最後抵達的,卻可能是同一方向。

所以,有時,互咬、隔空對戰,其實是一種茫然。終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情感與理智兼備的自我,建設心態與批判意識集為一身的青年,並以此,作為推動中國前進的力量。

融化的冰川,有一天,會化作溫暖的春水,潤澤每個因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而強作冷漠的心田。

疾行的火焰,則以雷霆之勢,炙烤那些黑暗中的假惡醜,把整個世界,照耀得溫暖光明。

責任編輯:李純